心理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实验,其中斯坦福监狱实验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大型真人实境研究,它透彻的展示了人性的善与恶。
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津巴多先生招收了21位本科生作为志愿者,让他们体验监狱生活,
在实验中,这些人扮演看守或犯人,而在此之前,这21个人都经过了性格测试,被评定为情绪稳定、成熟守法的人,通过扔硬币的方式,10个人被派去当囚犯,11个人做看守,共进行两周实验。
“犯人”们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被“逮捕”了,戴上手铐,在警局登记名册,然后被带入“监狱”。一切模拟得和真实情况无异,“看守”们还制定了一些规则:“犯人”在进餐、休息和熄灯后必须保持沉默;他们必须按时就餐;彼此之间称呼号码,要管“看守”叫“长官”等等,触犯任何一项条例都将遭到惩罚。
这本来就是一场游戏,
但出人意料的是,“看守”和“囚犯”很快变得像现实中的一样。“看守”们认为“囚犯”都是危险的,对他们态度严厉;而“犯人”也把“看守”看成施虐狂,暗地里心存反抗,在几天之后,“犯人”们当真组织了一次反叛活动,但被“看守”们残酷地压制了。自此,“看守”们又制定了更多的规则来约束“犯人”,甚至想方设法折磨他们。
在实验进行到中途的时候,大多数人表现出头脑混乱,不管是“犯人”还是“看守”。有一位“看守”在实验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攻击别人,但在实验的第5天,他竟然开始肆意处罚“犯人”,只因他讨厌这个人。他在日记中坦率地写道:“囚犯(416)不吃这种香肠,我决定强行让他吃,我让食物从他脸上流下来……我为逼迫他吃东西而感到内疚,但是,他不听话会让我更加恼火”。
到实验的第5天,实验者不得不宣布实验结束,以保护所有人,这个实验让人们大吃一惊,这些十分正常的年轻人竟会如此轻易地被激发起施虐行为,它表明,正常的、健康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在“监狱环境”的团体压力下能够迅速地发生转变,这也能解释人们在某些环境中为什么会有一些反常的过激行为。这个未进行完的心理实验后来被法律禁止了,原因是它太不人道,但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另一面。
实验证明
魔鬼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它狞笑注视着这群曾经“健康的、心理正常”的好人。它让一些“看守们”沉醉于规训与惩罚的快感;让部分尽管心理感觉不对、但迫于角色与承诺所赋予的服从义务而不得不配合的其他看守,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和反对,只是私下向囚犯提供帮助。
它让仇恨在“囚犯”心中播种,以致试验结束之后,当“看守”们和“囚犯们”同坐一起讨论时,敌对的情绪让讨论变成了凶恶的对质,当他们在试验过程中接受试验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时,他们呈现均是怀疑的情绪,在他们看来,这群最初友好善良的试验人员就是铁笼的制造者;它让本应客观的心理学家失去了判断。
人性的善恶天生就同时存在的,只要给你机会,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当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表现,人是群体动物,很容易受群体效应的影响,在一个绝对恶的环境中,能保持清醒的人是极少的。
去个体化
法国社会学家Le Bon在《乌合之众》里到过“社会传染”,发现处在群体中的个人往往能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行为,后来津巴多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 (deindividualization) 是指群体中个人的身份被隐匿,丧失其独特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在群体中个体的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比独处时低很多,所以就导致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在群体情景的推动之下,做出惨无人道的行为。
去个体化的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匿名性(anonymity),实验中,“狱卒”穿统一制服、戴墨镜,掩盖掉自己的面目,被统称为“狱卒先生”。这就容易给他们一个感觉:“没人知道我的真实身份,我也不用为我做的坏事负责”。于是,他的行为会比平时更不拘小节,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不少见,像网上很多过激的言论,都是因为网络匿名有关。
虽然这个实验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它在心理学领域影响巨大,正因为它给很多被试者留下了阴影,所以此后心理实验的伦理审查也越来越被重视。
因此,我们更要感谢它,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人性的局限,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人性,可以无限光明,也可以深不可测,善恶无关两面,人性不止黑白,黑处,有灰。
AP心理相关考点
在AP考试之中对于去个体化的考察非常的多,
在2019年的FRQ中就有一道非常经典的例题:
这道题说一位心理学家在一年一度万圣节的时候在她家里做了一项研究,当时孩子们戴着面具,挨家挨户地要糖果,有些孩子是单独来的,有些孩子是集体来的。整个晚上,她要求一半的孩子在到达她家门口时摘掉面具,剩下的一半戴着面具,并且规定每个孩子只能拿一块糖果。
说完规则之后她就进屋了,把那碗糖果留在外面。这就给了孩子们额外拿糖的机会(一块以上的糖果)。
最后心理学家统计数据之后测量孩子们拿额外糖果的百分比。此心理学家的假设是: 1.当孩子们单独前往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 2.当他们戴着面具时,他们会拿更多的糖果。结果如下图所示,假设所有的差异都是显著的。
解释以下概念在孩子的行为当中起什么作用:
题目解析
此概念是
AP大纲unit9当中的内容,它是指
个体在群体中由于匿名性导致自我意识弱化,
使其减弱自我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此题当中的孩子们在拿额外糖果的时候戴面具比不戴面具的比例高出很多,就是因为戴面具使得孩子觉得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产生了匿名化效应,所以才会更加大胆的拿糖。
注意此处要和9.4 bystander effect(旁观者效应)当中的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责任分散)相区分,责任分散是指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就如老奶奶摔倒大家不扶不是因为道德沦丧,很有可能是大家都在想:为什么旁边的人不去扶?
参考答案
When people are gathered in a group there is often a tendency for each individual in the group to experience deindividuation, the lessening of their sense of self-awareness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 In this case, the deindividuation can result in the childrend lack self-control when in the group, which is less likely to happen if the individual acts alone . They felt a degree of anonymity—being unknown and unidentified—and are more likely to act impulsively as a result, so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take extra candy.
文章作者
TD福利&领取方式
最后,小编为大家送福利啦!为帮助同学们更高效地备考AP,我们为大家准备了
2021年心理学大纲样题解析,免费送给大家!欢迎大家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微信,回复
「样题2」免费获取,还能进入备考交流群与大家一起备考~
推荐阅读
?
2021 AP统计学/心理学/环境科学「备考规划直播」来了,教你如何正确备考拿5分!
?
2021年AP心理学考纲解读:AP心理学考试重点分析/5分备考建议/官方样题解析-AP心理学资料免费下载
?
学好AP心理学这个知识点,树立正确恋爱观,找真爱!-AP心理学“爱情三角理论”知识点学习
?
2020年AP心理学如何轻松拿5分?这个高分答题技巧一定要收藏!-CB官方强力推荐
?
A Level心理学A2阶段Paper 4满分答题技巧分享-A Level心理学考试各题型解题步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