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_quote]2022er们的申请季已经接近尾声,但是“申请季”这一特殊的时间段对他们人生留下的深刻印记,并不会因为时间而快速淡化。回首看自己在这几个月里面的成长、变化,经历过申请季的他们有哪些遗憾一定要告诉将要经历这一切的2023er们?又有哪些事情虽然让2022er们掉进坑里摔得不轻,却也值得铭记在心作为未来生活的一笔财富?快来看看这些被斯坦福、MIT、乔治城录取的人生赢家们在申请季留下的遗憾吧![/su_quote]

没有了解更多的学校

一位被乔治城大学录取的2020er就讲到:“我应该做更多的school research。”因为虽然她最终非常幸运地被自己最爱的学校录取了,但是万一没有,她就完全没有别的选项和别的最喜爱的学校供自己选择了。相信很多同学在申请季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很多学校都是自己越了解越喜欢的;所以如果最开始就只去深入了解那几所学校,你可能就跟自己真正的“梦校”失之交臂了。 当然你会说大学这么多,我也不可能每一个都深入去了解吧?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选校的后半段,我们做得更多的事确实是有针对性的了解学校;但是在初期大家应该提升自己的信息搜集效率,尽可能多了解几所学校,给自己挑选到最适合的学校增加可能性。戳这里不懂搜索技巧怎么能好好写Why Essay?NYU学姐手把手教你看看该怎么用正确姿势搜集选校信息!

对EA/ED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终被斯坦福录取的一个小姐姐就指出,她自己,包括她身边的很多同学对EA/ED的认识初期是比较不科学的。比如ED真的适合每一个人吗?如果你最爱的学校并没有ED/EA的选项(比如加州系列的大学)那你真的还要选择早申请吗?再比如ED/EA的录取率提升程度真的有那么高吗?高到值得你放弃一所更适合你的学校而转而去追求一所“白日梦校”吗? 选校其实涉及到很多因素的博弈,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一个是自己对这所学校的喜爱,另一个就是自己被录取的客官可能性。这两个因素的权量可以说是做早申请中一系列选择的重中之重。如果你错误的估计了EA/ED对你来说的优势,结果可能导致后续的一系列失误。

没有早点完成裱花考试

对于很多同学来讲“没有考到最完美的分数”可能是申请季没法避免的,但是没有达到最终分数目标很多时候却也不是致命的。比这个更可怕的是“没有早点完成标化考试”。 2017fall被哈佛录取的@Eugboston就觉得,如果能重来一遍,他一定会强迫自己在申请季的6月份完成所有标化考试,因为文书客观来讲值得你用更多的时间来推敲和修改。虽然说文书并不是全部,但是很多同学有点太过高估标化的重要性了。没有考到自己最满意的分数就一定要“强迫症式”地一直考一直考吗?为了从托福108-110的2分之差,就花费写文书的大半个月的时间再考一场?   该怎么样权衡申请季逼近的时候的文书时间和标化时间?这个问题没有定论,但是很多的“亲身经历者”确实偏向于建议大家给文书留下更多时间。

写文书听了太多人的建议

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听自己的counselor讲一定要多听别人的建议,一定要广泛的吸收不同的意见。这句话本没有错,重要的就在这个“度”的把握上。   “让所有人都喜欢的文书是不存在的,而让所有人都觉得没有问题的文书一定是无聊的。”Personal Statement理应是一个“personal”的东西,其他的supp essay也是同理;我们确实应该在写作技巧或者选材上听取一点更有经验的人的建议,但是来自他们的每一个建议都采纳?劝你还是不要这样做!你一定要明白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并且不要轻易的在一些你觉得很重要的内容上妥协。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自己不愿意修改,但是你的counselor或者adviser却强烈建议你修改的内容,你应该更深入的与他讨论,询问他的原因,并且讲出你的原因,这样才是更理智的修改文书的过程!

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很多同学申请季过的很糟糕,其实就是在心态调整上出了问题。对自己的期待高是好事,但也要明白怎样去合理的调节,过分的要求自己只能是一件适得其反的事。 最终被乔治城大学录取的@LunaXDC就发现,身边很多最终拿到满意offer的人生赢家其实恰恰是那些并没有对自己期望太高的“佛系少年”们,而很多对自己有太多严格要求,而为此长期处于压抑和焦虑状态的旁友们反而纷纷失利。这个现象相信并不是巧合,心态调整的重要性可能是整个申请季数一数二的了。
最终不论如何,对于已经经历了这一切的同学,不论遗憾与否,请相信这些都是未来的财富!也欢迎加入TD创作计划来给后来人仔细分析自己跳进的“坑”,造福学弟学妹!在后台回复“创作计划”即可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