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是很多人非常热爱的专业,也是近些年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录取了TOP15工程院后,我却决定放弃它去追寻自己“毕业即失业”的哲学梦。
梦中挂科
故事的开始源自于一个美丽的意外。
大概是在一个月前,邮箱急促的提醒声打破了刚下班的我坐在星巴克享受美好夜生活的幽深意境,我略有不耐烦地点了进去。这封邮件来自CS课的TA,通知我在一次非常重要的project中just got a poor grade。有多惨呢,大概是100分满分,我只拿到了15分…而全班一大半儿的人都拿下了几乎满分的好成绩。回家的路上,我的脑子中反复在循环播放着邮件中的内容,
可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我可以搞崩一门35%以上A率的入门课。
到家后这件事情也并没有太影响到我自己的心情。特别地,和朋友聊了会儿天后早早地就睡下了。不知道是在梦中还是已经醒来了,我忽然开始计算起了自己这门课程的成绩。如果说那时的我正处于睡梦中,我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可以清晰地把每一次作业的成绩都代入到syllabus给出的成绩明细中计算出总成绩;可如果我那时候已经醒来,又为什么不爬起来用计算直接算出自己的成绩呢。
反正,在这半梦半醒间,我头头是道地算出来了一个结论:这节课绝对挂定了。
醒来后的我脑海中全是自己在第一学期就挂科的场景,并开始渐渐认清了这个事实。我翻开学校的选专业指南,这指南里没有告诉我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竞争极强”几个字。我横竖睡不下去了,仔细看了一早上,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没戏”!
其实这个要求大概就是指,如果想进入CS专业学习,需要先完成CS31,CS32,CS33这三门课程。在我要挂掉的CS31里,我也必须要拿下C。
最重要的是,学校不给我们retake的机会。
我的第一反应是后悔。CS作为专业入门课,应该是最容易让我拿高分、拽高GPA的科目。而如今我让它毁了我的GPA。反复翻看着工程院的专业列表,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除了CS外,
并没有任何一个专业是我能提得起一点兴趣的。我要么离开工院,要么就得学习一个不感兴趣的专业。我哪个都不愿意选,打算去教授那里寻求帮助。
于是我怀着沉痛的心情,预约了prof的office hour,希望他可以大发慈悲,救救我的成绩——我不希望大一的第一节专业课就断送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
接着,我开始了反省。
网课状态不佳
这是否是由于网课的状态不佳呢?或许是的。每个星期一共两节加起来4个小时的lecture,大大小小10周的时间,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听过。虽然这门课的内容我在高中就已经全部掌握了,
但在participating上的懈怠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完成每一次作业的状态。
作业的due往往都是在周中某一天的晚上11点,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3点钟的样子。而我每次都会挨到那天的一大早才满不情愿地开始自己的第一行代码。而完成测试后,
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把project提交,再也不愿意多看它一眼。
兴趣不足
但这一切全是由于网课状态不佳呢?绝对不是。与CS31相比,我在另外两门文科的课程中的参与的表现则是完全不同。比如历史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大概从1715年至今的西方历史。每个星期都有大概几十页的reading以及一篇response要写。即使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我早就已经烂熟于心,可还是按时参加了一学期中全部10次的discussion。除此之外,
我还经常预约prof的office hour讨论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
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我甚至尝试用在这一门西方历史课中学到的方法、角度分析了另一门Chinese Civilization课程的final paper题目。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一面是积极参与课程并尝试应用课堂上的知识;另一面是恨不得可以离它远远的,下了课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它消失。导致这些状况发生的首要原因就是个人兴趣。
首先我要承认,学习CS大概只是我从前一份一厢情愿的计划。
高中一开始我就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第一次接触到了编程的知识。我开始试着写下自己的程序,从最基础的hello world到可以整理数据的完整文件。而这方面的知识也的的确确给我带来了高中时的“便利”。比如我依靠它们找到了高中时的第一份兼职,赚到了自己的第一笔一万块;同时,
在所有人都在热火朝天奔向CS的时候,我有了一份“顺应潮流”的爱好。而这个爱好也绝对是被所有老师、家长所鼎力支持的。
但是我真的对CS感兴趣吗?现在的我可以大胆地给自己一个100%否定的结果。CS对于高中的我,或许只是一个让自己暂时逃避普高课程,有机会参加参加比赛放松一下的手段。相比于我的其它爱好——比如极限运动、赛车、历史、哲学,
我在CS上付出得很少,取得的一切结果也没有那么轻易。
不过在完成了几次与CS相关的活动、summer school并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后,我仍然大胆地将CS作为首选专业,申请了我现在正在就读的大学。
能力不足
可是在开始了系统性地学习了CS的知识后,我发现我很难全面地掌握这些内容。摆在我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拿到需求后,我可以很快地想出解决方法或者说是算法,但是我就是没有办法把它们转化为计算机能理解的语言。忽然,原本应该很熟的C++对我而言变成了俄语,变成了火星语,变成了猫言狗语。不管它究竟是什么语言,反正是一种我绝对无法理解的语言就是了。
“对于计算机语言的不灵敏,是否可以通过认真学习而弥补?”
相同的问题,我询问了很多的同学。这其中有正在攻读phd学位的学姐,也有和我一样放弃了计算机专业去学了物理的同学。答案是这样的:不太可能。
他们每个人都给出了自己的实例。比如有人觉得CS major里的所有人都有着非常强的兴趣与热情,但是对此毫不感兴趣的自己与他们格格不入,一年下来几乎抑郁;也有人讲了自己AP学习的经历:两个星期学下来的经济拿了5,认认真真研究了半年的CS还是只拿到了3分的成绩。
而MIT的一篇名为Comprehension of computer code relies primarily on domain-general executive brain regions的论文也回答了我的问题。这篇文章大抵讲
了人们在处理计算机代码这种看似是逻辑相关的问题时,其实使用了大脑里和处理数学问题完全不同的区域。所以数学好的人不一定适合学编程。虽然我一直数学不错,但CS不一定适合我。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自己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不过关。
的确,无论是Calculus还是Stats的课程里,我对于应用类、图形类的问题、知识都显露出了极强的敏感性。而在CS课写代码时,我也习惯性地会先把思路转化为flow chart,再一步步地写出有些拙略的代码。准确来讲,
我更适合做一些能立刻看到反馈,或者说能明白自己一步步在做些什么的工作,而不是CS这种较为抽象的学科。
换句话说:即使我可以拿下不错的GPA、标化成绩,但是在CS这个专业上,我的能力是不足的。高GPA不代表高水平。
放手没那么容易
但是放弃CS这个专业的确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虽然写代码的工作对于我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吸引力,但我的确是认为计算机是目前科技发展的一个基础,越来越多的行业、专业发展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
我最初希望在大学里学习CS作为基础,然后master或者phd的时候再去学一门data science这样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
另外,在开学考虑要不要直接追随梦想学CS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在劝我,每年都会看到无数同学暗自发誓要转入工院CS,但很少看见有人会转到文理学院,尤其是从工程院转回文理学院。这个回字非常重要,或许对于很多人而言,
工院CS专业毕业的确是一个对未来生活的“担保”。
我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中。不过最终有两件事情帮助我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自由是我工作的前提
首先是我在TD的工作。从最初帮别人搭建网站,到后来送外卖,再到现在加入TD成为一名编辑,
自由都是被我摆在眼前最重要的事情。我喜欢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哪怕是按照007的工作,我也希望是在为了自己而努力,或者是为了一份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而打拼。而一份和写代码有关的工作会是我感兴趣的吗?我并不认为。
没有成长空间
另外,如果我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离开程序员的行业,那么我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在中国目前有约160万软件开发人员,而这一数字还在以约每年6%-8%的速率增长着。而目前的就业市场也呈现出了
低端程序员饱和,高端程序员稀缺的状况。而想成为一名高端的程序员除了需要一纸优秀的文凭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这门学科的热情。这份热情我在很多同学的身上见到过,我能看到他们在解决CS问题时脸上浮现出的灵光与激动。但是对于我,即使拿下了所有CS课上的A,也很难培养出一点点的兴趣。
等着我的,或许只有接受福报,然后在35岁的时候被输送人才了。
现在的计算机产业日新月异,每一个从业者都必须让自己跟上行业更新、淘汰的脚步。除了大学学习的基本知识外,更需要大家时时刻刻学习最新的技术——计算机的技术。我可以拼尽全力在大学中存活下来
,但想到未来的每一天还要逼着自己学习这些东西,please kill me。
我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对于哲学的热爱。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阅读了17本相关的书籍,而一些关于哲学的基本讨论也往往是我和身边朋友交流的主题。在学习哲学时,我从来不会为paper的deadline而苦恼,反而是会积极地与prof讨论其相关的一切问题。我会尝试用哲学分析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取代人工,
而这次我也用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说服了自己不再做无用的挣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整体来说,对于哲学的热爱在过去的很多年都是只当作自己一个或许不太会有发展的爱好去看待的。但是在GE课中与老师的讨论过后,我看到了广阔的哲学世界,一个我愿意一头扎进去学习的世界。而对于计算机这个专业,曾经的我是一个没有想好就一头扎进来的初学者,
而如今的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尽早离开。
更重要的是当我选择了哲学专业,较低的课业压力(压力不等于难度)给了我可以double一门统计专业的机会。未来如果想创业或者投身金融工作,都是相当实用的。
做出决定的一天后我收到了prof的回信。他不明白我为什么对自己的成绩如此担忧,并建议我反复再算一算我的最终总成绩。我对照着syllabus,发现我即使有一次project得了0分,总成绩也只会是少了大概9分的样子。对了,虽然我这次project的成绩的确没有那么理想,只拿到了15分,而它的满分也不过是25分而已…
也就是说,这门课等待着我的仍然是一个A。
但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推荐阅读
?
自从留学后,我就被同学们奇奇怪怪的口音震惊了-
?
留学生最怕遇到印度口音教授?那你一定是没听过新加坡式英语……
?
听说美国大学“final周”,把留学生分成了5大派,你属于哪一派?
?
申请美国大学,最常见的3个规划误区,你中招了吗?-留学申请规划指导
?
美国留学生:网课一年后,我开始怀念那些奇奇怪怪的大学同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