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暴力事件在你面前发生,你会报警吗?如果一位老人或小孩需要你的救助,你会踌躇不前吗?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各自的答案。

社会事件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件,这个事件发生在1964年的纽约,纽约当时是整个美国的口碑,但是从这件事以后发生了一个转变。 这件事的主人公是昵称叫做Kitty的女子,她在1964年的3月13号的凌晨被一个暴徒残忍的杀害,这个暴徒是一个变态杀人狂,在之前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人,那天Kitty下夜班回家,她马上走到自己居住那栋楼楼里的时候被暴徒追上然后开始用刀捅她,Kitty大声的呼救。 请注意那个时候是凌晨时分,万籁俱静,一个女子凄厉的惨叫,势必会惊醒很多在睡梦中的人,她的惨叫之后一些屋子里的灯就亮了,甚至有一些窗户被打开,有一些脑袋探出来了,这个凶手看到人影闪动之后就停止了她的行凶,开始往回跑。 但是跑了一段之后他回头看,发现那些亮着的灯又关了,那些开着的窗又关了,那些探出来的脑袋全部都不见了,于是他再次返回到那个地方去继续他刚才没有完成的,最后Kitty身中30多刀,非常悲惨的死去。 [caption id="attachment_34357" align="aligncenter" width="345"] Kitty Genovese case in Kew Gardens NY[/caption] 这个案件后来被媒体报道的时候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她死亡的过程及其的漫长、喧嚣、残忍、而且相当的公开,公开的意思是后来警方统计一共有38位目击者对这个事件有所听闻或者是看到,而没有一个人愿意费举手之劳,甚至没有人报警,这个事情引发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谈论,大家都会觉得简直是难以置信。 这些讨论让我觉得非常的眼熟,不知大家是否耳闻我国的“小悦悦事件”?那是在2011年10月13日,小悦悦像平常一样,无忧无虑的走在街上玩耍,谁能想到,一俩轿车飞驰而来,将小悦悦撞倒在地,而看到小悦悦躺在地上,居然进行了二次碾压! 年仅两岁的小女孩,哪有什么反抗和躲避的能力,只能孤独无助地躺在地上。在小悦悦遇难之后,从她身边经过了18名路人,他们竟然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扶起这个可怜地小女孩,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最后善良的好心妇女将小悦悦扶起送往医院,不幸的是,小悦悦终究还是去了天堂。 小悦悦的故事传到网上之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都在想,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人心为何冷漠到如此的地步?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国家已经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国家,人们对于同胞的苦难无动于衷,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成功,追求金钱,最终结论就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

实验研究

但是,我们确实应该如此片面极端的看待问题吗?在Kitty事件发生之后,面对全民谴责的声浪,纽约大学有两位教授社会心理学家,一位叫Latane,一位叫Darly,他们对此事持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些旁观者之所以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做出反应,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这些受害者,而是因为在情景当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让他们感到犹豫 Latane和Darly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想要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后来统称叫做冷漠旁观者系列实验,他们希望在这些实验当中去证明这些人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跟他们一起在旁观的人太多了,而这些旁观者阻碍或者是影响到了我们去伸出援手,这系列实验中有三个是特别出名的:
The lady in distress experiment(遭难女士实验) Room smoke filling experiment(室内充烟实验) Epileptic seizure experiment(癫痫发作实验)
这些实验都是设置了一个危机救助的情景,然后把被试分成两组,一组是单独一个人看到救助场景,一组是和同伴一起看到,去观察哪一组当中的被试更有可能事实救助行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实验就是遭难女士实验,这个实验要求一些大学生在一个房间填写问卷,主试在旁边的办公室,四分钟以后,这些大学生会听到主试爬上椅子,然后尖叫,椅子倒下和她跌倒在地的声音,接着又传出她的惨叫声。 结果发现,单独填写问卷的被试中,有70%的人听到意外的发生后,立即走出办公室出去救助,而多个陌生人一起填写问卷的情况下,只有40%的小组中有人去实施了救助。其他两个实验的实验结果也是如此,单独遇到救助场景的被试实施救助行为的比例,大大高于和其他人一起遇到救助场景实施救助的比例。 这些实验之后实验组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他们回头去问那些被试:你们为什么当时没有去救人的反应,被试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

1.从众

“当我不确定自己怎么做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去看别人在做什么,结果发现别人都没干什么,那我就接着不干什么”,这个时候别人起到的是一个榜样的作用

2.他人评估

这时候他人起到的是观众的作用,“我们会想如果我们去做了什么事就会有其他人看者我们,这些人会怎么想我”,有很多人会觉得,如果大家都没动,我冒冒失失的跑上去,万一我要是干的是傻事呢,万一她并不需要帮忙,我冲过去别人都会笑我,我们不想在别人面前处在一个很尴尬的被耻笑的境地,这样的情况也会抑制助人行为的产生。

3.责任扩散

这是实验所要检验的内核,实验者想知道是否因为旁观者变多扩散了救助的责任,而抑制了援助行为的产生,比如在Kitty案当中,旁观者在接受警察讯问的时候会说,“我看到隔壁家灯亮了,我看到隔壁已经有人探头了,我相信一定已经有人管了,那我就可以安心的回去睡觉了”。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后媒体总是会强调说在现场围观的人有很多人,而没有一个人去救助!而事实上恰恰就是因为人数太多,如果只有一个旁观者,落在他身上的救助责任是100%,那如果有200个旁观者,落在每个人身上的救助责任只有200分之一,就是因为太多人的旁观而导致了集体漠视的状况发生。 在一系列的实验探索之后,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责任扩撒和旁观者效应这两个非常经典的概念,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是指,在突发事件当中,所有在场的人是共同承担责任的,在场的人数量越多,我们就会越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越少,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由于这样的责任扩散引起的个人明知他人需要帮助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的现象就叫做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应该怎么做?

那么可能有同学要不禁发问,如果自己或者小伙伴不幸遇险,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帮助呢?如果在哭喊着向他人求助,尽力让他人知道事件的发生之后,现场陷入了旁观者效应的怪圈,该怎么办呢? 我们当然都不希望此类情况的发生,大家在老师和家长的保护之下遇险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了,你一定不要泛泛的求救,不一定有人会回应你,你要做的就是在旁观者当中明确指定一个人求助,例如:那位穿马甲的大叔,您可以帮我拉开这个人吗?请您帮我打电话报警可以吗?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对方就会有救助的压力,旁边的人也会把目光转向他,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行为。 同时,如果当你遇到陌生人需要求救的场景,请大家莫以善小而不为,希望大家还是能够不要过多的犹豫,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承担起作为公民的责任,哪怕只是打一个报警电话,立即采取行动,伸出援助之手!

链接AP考试

讲了这么多,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我相信同学们也是很关心这个知识点跟我们的考试有什么关系吧?我们来看一道2019年AP考试的真题:

题目解析:

下列哪一项被认为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犯罪现场有大量目击证人时,旁观者的干预不太可能发生?这里的旁观者干预的意思就是旁观者实施救助的行为。

答案:

C,责任扩散,就是因为旁观者人数过多而分散了救助的责任,故而造成了大家集体漠视不理的现象发生。

写在最后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学科,他会站在一个客观理性的视角上分析社会事件产生的原因,启发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到事件当中的人,还要关注当时情景的因素,因为情景和人永远是相互作用的,我们不能分裂开来去片面的进行分析和决断。 一个学科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两个知识点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科都有其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才是真正能够影响我们认知和未来的东西。

文章作者

TD福利&领取方式

最后,小编为大家送福利啦!为帮助同学们更高效地备考AP,我们为大家准备了2021年心理学大纲样题解析,免费送给大家!欢迎大家扫一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微信,回复「样题2」免费获取,还能进入备考交流群与大家一起备考~

推荐阅读

?AP心理学知识点多备考难?我们用思维导图整理好了,免费下载! ?学好AP心理学这个知识点,树立正确恋爱观,找真爱!-AP心理学“爱情三角理论”知识点学习 ?2020年AP心理学如何轻松拿5分?这个高分答题技巧一定要收藏!-CB官方强力推荐 ?哈佛大学研究生录取条件是什么?-本科“三无”的我是怎么成功拿到Harvard人类发展与心理学专业的offer如何将AP心理学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化记忆?防止不断遗忘?-AP心理学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