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对于性别偏见、刻板印象与性别二元化的讨论逐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性别偏见是什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它呢?
性别的存在与性别偏见的形成
性别是我们人生之旅中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标签。当一个婴儿离开母亲的身体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医生会小心翼翼地抱起你,然后向你的家人们宣布你的性别。在过去那个落后的时代,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直接决定了这个婴儿的命运,甚至是他母亲的人生。
性别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你,也影响着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在著名社会学研究论文Doing Gender中,性别对于生活的影响被称为Omnirelevant,一种全方位的影响。我们几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了性别的影响。
很多父母都曾表示,在怀孕时都对未降生的婴儿有过不同的期待,
为他的未来构建过两套不同的蓝图。而为他们划分蓝图的也正是性别。比如对于女孩儿,父母可能会期待她成为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性格温婉,心地善良,母亲或许期待着从小教导她学习艺术。而如果他是一个男孩儿,父母的期待或许是希望他能坚强勇敢,父亲可能已经按耐不住要等他长大,带着他踢球、冒险等等。
而父母心中的期待,往往就体现了社会对于性别的长期观点与看法。每一个陌生人对待你的态度,都会根据你的性别而有所不同。
曾有实验表明,
人们会对不同性别的婴儿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研究人员在婴儿身旁放满了玩具,而实验参与者被要求用玩具陪婴儿相处。其中男婴儿被冠以了女性化的名字;女婴儿则被冠以了男性化的名字。由于参与者并不知道婴儿的实际性别,根据其名字,他们往往会给男婴儿娃娃等玩具;给女婴儿的则是汽车、积木等。而婴儿对于“反性别”的玩具,则表现出了相同的兴趣。
在人的成长之路上,更是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受到或许截然不同的对待,不同的对待也会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作为一个男性,从小家中就不会缺少汽车等玩具。随着时间的发展,
我的兴趣逐渐演变成了模型汽车、乐高汽车、卡丁车直到现在的汽车、摩托车等。在与身边女性摩托车骑手交流过程中,有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的家人曾在某一时间段将摩托车作为自己的交通工具。
在百度中搜索「女孩玩具」,其中大部分结果均为粉色系娃娃。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玩具中还出现了厨具、化妆品、婴儿用品等。而「男孩玩具」的搜索结果则是恐龙、汽车、机甲、武器等。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比如女性应该专注于家务、梳妆打扮,在儿童时期就被赋予给了儿童。而在儿童取向的电视节目中,也仍然
出现了很多具有性别特色的角色、对话。
社会对于不同的性别,抱有着完全不同的期待。
而人的成长除了身体的发育外,往往还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的期待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处事方式。而女性应该顾家、结婚时男性应该买房等明显带有性别偏见的观点或习俗,也是在此期间在我们心中刻下烙印的。
性别偏见造成的后果
性别偏见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生活与职业规划两个方面来看。
按照模板生长的男孩女孩
作为男生,从小总是会听到这样的教导:
“要坚强,像个男子汉大丈夫一样。”
“别娘娘腔。”
对于男生而言,表现出女性化的行为往往是一种“丢人”或是“不得体”的行为。记得小时候父母给我买过一套红色奥特曼的衣服,第一次穿着它出门的时候正在路边的大爷和我打趣道:“怎么打扮得像小姑娘儿一样啊。”听到这句话后我哭着冲回了家,从此再也不穿这一身衣服了。即便穿红色的衣服并不是明显的女性化特征,但是对于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而言,
心中已经深深地对于表现出女性化行为产生了抵触。
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娘炮等词已经成为了男生之间互相攻击的语言。在小学中,那些经常和女生玩儿的男生也会遭到来自于同性的敌视或者是排斥。
如此的性别偏见往往是倾向于男性气概的。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综艺节目中,经常会出现女性装扮成男性表演的画面,而观众们对此的评价都会认为她体现出了一种非常“帅”的气息,而女性穿搭的中性风也正来自于此。但当节目中的男性表现出了较强的女性风格,则会立刻遭受到大量的攻击。
而往往男性女装也会被当作一种奇怪、喜剧性的行为。
对于这样的现象,一些西方的社会学家认为它是一种“
父权社会”的体现。
女性假扮成男性,是一种向上的体现,而男性假扮女性,则是无法被理解的。
影响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与“扶梯”
而在职业规划上,性别偏见则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在学校中经常会盛传着这样的说法:男生适合学理科,女性适合学习文科。选择专业时,文史类专业学生也大多是女性,而理工科则是男性居多。比如在UCLA校园中,北校区归属于文史类专业department,南校区归属于理工类专业department。尽管在录取学生时学校会按照1:1的性别比例进行录取,但是两个校区的男女比例还是体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
在寻求工作岗位时也会因此而出现性别隔离的现象。性别隔离现象主要分为两种:
垂直隔离(vertical sex segregation)与水平隔离(horizontal sex segregation)。其中垂直隔离表现出的是在同一个职业岗位中,女性很难晋升或者是获得较高的薪水。而水平隔离体现出的则是男性很难进入一些被认定为女性专属的职业,比如教师、保姆等;而女性则很难进入军队、司机、律师等被认定为男性专属的职业。
尽管这样的性别隔离并不是书面上规定的,可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职业仍然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性别差异。比如我们上学时遇到的老师往往是女性多男性少,而到大学后,男女教师比例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衡。
性别隔离带来的另一后果就是男女在职业路程中的不适、不平等。比如在男性成为小学教师等工作后,往往会面临相当的非议,很多人会不理解一个男人为什么会进入小学当教师,而不是继续打拼专业知识进入大学、中学等。在晋升时,男女所受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同的。比如相对于身边的女性
,男性小学教师有着更高的晋升几率。我们可以试图回忆一下,小学老师中是不是男多女少,而领导团队中男性比例则截然不同呢?而且根据研究,无论是男性领导还是女性领导,在一定程度上都更倾向于提拔男性。
可对于女性而言,在职业晋升的路上往往存在着一个玻璃天花板,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女性不可以成为领导,但是实际上成为领导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社会学研究上,
这一现象被称为玻璃扶梯(Glass Escalator)与玻璃天花板。
可是职业上的性别偏见往往对于所有性别都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在国外,男护士往往会被怀疑为有更高的猥亵几率从而很难得到信任。
在很多情况下性别偏见就如同空气中的雾霾,看不见摸不到,可它的的确确就是笼罩在这里并时时刻刻伤害着我们的。
一些关于性别偏见的讨论
尽管性别偏见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样的影响,
但全方面拒绝“性别特点”与“性别二元化”目前仍然是一种较为激进的观点。
首先很多人担心过度地抹除生理性别带来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泛性别化的现象从而对于人类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比如当抹除性别的运动发展到极致,婴儿诞生后或许都是无性别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老师或者社会工作人员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评估、引导,并在他们即将成年时帮助这些人确定性别与性取向。
但是性别的养成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期间青少年的想法很有可能受到青春期或者是社会流行风尚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样的不确定性是非常可怕的。
另外,
有人认为性别的特点是生理决定的。比如德州农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就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本身对于玩具的选择就会存在偏向性。比如男孩儿的确会对机械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行为都是被写在DNA里的,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的。
可无论如何,我个人认为对于消除性别偏见的尝试与性别特点本身,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终究会达成一定的平衡。
而社会的发展,也会不断朝着平等迈进。
对于这一事情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分享哦!
推荐阅读
?
2021年美本申请变容易了?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美国大学?-美国大学选校指导
?
最新!Common App公布2021-2022年申请季文书题目!新文书题目应该如何破题?
?
如何不花钱就能做科研项目?4招教你搞定!-留学申请背景提升攻略
?
2021年SHI斯坦福人文夏校现已开放申请,申请截止日期为3月10日,还不赶紧上车!
?
美国留学申请文书中的我vs真实的我:不能说是毫不相关,简直就是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