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的SAT School Day使用了20年8月多套小众实验卷中的一套。只有去年8月考试的极少数考生见过这套卷子,所以这是一套新卷。
这套卷子的阅读难度中等略偏低,语法难度适中,数学较难。
以下是TD SAT教研组在全网独家发布的超详细考情回顾。看过等于考过。
2021年3月24日SAT School Day阅读真题部分
小说和伟大文献难度都不大,只有自然科学双篇较难。所以整体难度中等偏低。
第一篇 小说
节选自当代意大利作家埃琳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长篇小说《我的天才女友》(My Brilliant Friend),这本小说是作者写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第一部,被拍成了剧集,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了中译本。
故事发生在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后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主要讲述“我”(埃莱娜)和莉拉两位少女的成长。全文语言难度较低,人物关系简单,虽然出现了很多意大利地名,但不影响理解。情节包含常见的“童年”、“亲子关系”、“成长”等元素,大部分考生比较熟悉。
有一题问文章中对大海海浪的描写,是为了说明“我”怎么样,要选“fascinated with the ocean”。
全文故事大致如下:
这一天早上,我爸爸特意带我出门转转。因为我十月份就要上高中了,他想利用这个机会,让我搞清楚去学校应该坐什么车,走哪条路。
天气晴好,有点风。我觉得自己备受宠爱,对爸爸的爱上升成一种崇拜。他非常熟悉这个巨大的城市,他知道在哪里坐地铁、和公交。出了家门,他表现得很友好,对人很放松很有礼貌,他在家从来都不那样表现。在公车上,他和任何人都谈得来,他总能让人知道:他在市政府工作,可以帮忙让有些事更快办好。
我和爸爸在一起度过了一整天,那是我长那么大以来的第一次,我不记得之前曾经有过。那一天他尽全心陪我,就好像想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把他一生学到的东西都教给我。他带我去看加里波第广场,还有正在修建的火车站。他说那个火车站会修得非常先进,连日本人也会赶过来,学习这个火车站的建筑结构,回去也建一座一样的。但他向我坦白说,他更喜欢之前的老火车站,因为比较有感情。那有什么办法呢,那不勒斯市一直都是这样:拆了建建了拆,这样就让工人有活干。
他又把我带到加里波第街上我要上的高中去。他和那学校在场的工作人员很亲切地交谈,在家他从来不会这样,我不知道爸爸还这么会和人打交道。他跟一个学校看大门的套近乎,炫耀我的成绩,我听见他时不时对人说“(你)一切都好吧”或是“(你)已经尽力了”,好像跟人家都很熟。他又带我去看卡罗三世广场,还有那些穷人住的地方,参观了植物园、弗罗拉街和博物馆。他把我带到君士坦丁堡街,然后带到阿尔巴港口、但丁广场、托莱多区。我一下子记不住这么多名字,路上熙熙攘攘的汽车声和人声,五颜六色,周围节日的气氛,让我有点蒙了。我努力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下来,回去讲给莉拉(即“我的天才女友”)听。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块奶酪披萨,一只黄灿灿的桃子,跟小贩友善交谈。这让我疑惑:有没有可能,只有我们家那片才充满了不和谐,而那不勒斯市的其他地方,人与人之间都是和和气气的?
爸爸又把我带到了他上班的市政广场里。他说那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树都被砍掉了,老房子都被拆了:现在,你看看这里多宽敞,唯一古老的东西是一个城堡了。我们走向政府大楼,他一会儿跟这个打招呼,一会儿跟那个打招呼,这些人都认得他。他跟同事无数次说我在学校意大利语得了九分,拉丁语也得了九分。最后,爸爸说要让我从近处看看维苏威火山和大海。
[caption id="attachment_3936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1"]
人在那不勒斯,刚下豪华游轮。[/caption]
那一刻令人难忘。我们一起走向海滨大路,风越来越大,阳光越来越强烈。维苏威火山就像一幅粉笔画,火山脚下堆积着城市常见的白色鹅卵石,能看见城堡土红色的剪影,还有大海。大海真壮观!海浪很大,涛声澎湃,风刮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前额的头发被吹起来。海浪像蓝色的金属管子,向上空喷洒着蛋白一样的泡沫,粉碎成无数亮晶晶的碎末,一直涌向我们的脚下,人群一阵惊叹。莉拉没一起来,真是遗憾。眼前这种宏大的景象、这种声音让我感觉到眩晕着迷。我感觉,尽管我沉浸在眼前的风景里,记住了很多细节,但还是漏了些东西。
爸爸紧紧抓住我的手,好像害怕我溜走一样。而我有点想松开他的手,奔跑起来,奔向波光粼粼的大海。
在这个让人震惊的时刻,四处充满了阳光和大海的喧哗,我感觉获得了新生。我和莉拉,两人一起,可以捕捉到那些颜色和声音,还有那些人和事。我们可以讲述故事,赋予那些故事力量。
第二篇 伟大文献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
印度独立。TD SAT教研组2020年4月在帮同学们统计SAT伟大文献常考话题和作者时,已经关注到这一题材,并将其单列为“其他(亚非)民族”一类。
这一题材属于SAT OG中考纲所说的典型的“
全球对话”
(Great Global Conversation)。本次考的是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946年12月13日对印度制宪会议(the Constituent Assembly)提交的建议把 “关于本次制宪会议的目的的决议”提交表决的发言。后来该发言经过修改,成为印度宪法的《序言》。
因为年代较近,且英语非作者母语(尼赫鲁是16岁去英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所以文本难度较低。
[caption id="attachment_39367" align="aligncenter" width="900"]
TD SAT教研组2020年4月24日推文截图[/caption]
文章内容如下:
……我还想到历史上各国曾经召开的制宪会议,比如美国的制宪会议,这些宪法都经历住了长时间的考验。我又想起19世纪末发生在巴黎的法国大革命,克服了君王和其他保守势力的阻挠,取得了成功。那些人面临的困难比我们还大,连个开会的场所都找不到。我相信我们也会继承他们的精神,即使真的没有会场了,到大街、市场上去开,也要把印度的这次制宪会议开好。
印度要学习历史上其他国家制宪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也许失败还是难免,但我相信我们总能克服困难、实现梦想。我的这次发言是关于本次制宪会议的目标,只谈目标,其他具体细节,应该属于《宪法》正文的内容,我不多谈。我认为,本次会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共和国。印度不搞君主制。我不提“民主共和国”,因为共和国这个词本来就包含民主的意思。我希望印度不要照抄世界上现存的某一种民主体制,而应该建立适于印度的民主体制。我们也不提“社会主义”,因为尽管印度也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这种社会主义和其他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不一样,所以为了不要引起误会,我就不提“社会主义”。
另外,印度各邦的领袖可能会对印度搞共和国,不搞君主立宪制感到不高兴。我在这里明确表态,我反对君主制,即使是君主不掌实权的君主制。我认为君主制在全世界正走向绝迹。我认为印度各邦的人民都应该在议会里有代表席位,应该享有同等的自由。如果某邦确实想搞君主制,我们可以允许在印度共和国内包含一个君主制的邦。英帝国内部就包含很多政体。此次关于制宪会议的目标的决议,写的都是一些基本条款,用的词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如果确实有觉得哪里不妥而提出质疑的,可以提出来,我也接受质疑。
在SAT伟大文献中,“
其他(亚非)民族独立”是比较罕见的题材,其中“印度独立”只在18年3月亚太卷考过一次,考的是双篇。这类题材比美国的Founding Documents,语言难度要明显
低一些。
第三篇 自然科学
讲的是据研究发现,在冰河世纪,因为墨西哥湾流(Gulf Stream)并没有完全停止,所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候其实不是一直都很寒冷,而是又暖又冷,先冷后暖,有变化。
文章带图表,难度一般。
文章内容如下:
在冰河时代最冷的时期,温暖的大西洋水实际上在继续流入冰冷的北欧海域。冰河时代这个名称,听起来让人们觉得那个时期一直气候寒冷,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这一时期的气候实际上有较大的变化。较寒冷时期(stastaals)突然转变为较温暖时期(interstadials),然后又逆转。
“人们普遍认为,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寒冷时期,温暖的大西洋水已停止流入北欧海。我们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西洋水在冰川期从未停止过流入北欧海域”。
科学家利用的技术路径是,借助深海古生物化石来确定一万年前当时的海洋深处的海水温度。这种深海考古表明,在冰河世纪最冷的那一时期,虽然气温变得越来越低,但是深层的海水却变得越来越热。为什么会这样呢?
墨西哥湾流至今仍然是全球洋流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股温暖的北大西洋洋流,就是它使得北欧的冬天相对暖和。它流入北欧海域,释放热量,因自身盐分较高而沉入北欧海底。它构成了全球洋流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冰河时期早期,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北美的冰原熔化,从冰山中产生了大量新鲜的融化水。这些水的盐度低,无法达到下沉所需的盐度。于是大量淡水停留在上方,这意味着墨西哥湾流到达北欧后,盐度较大的暖流只能沉到淡水下方去,无法释放出热量,相当于关停和锁住了墨西哥湾流,所以在冰河世纪早期,气温确实降低了。等到海底的暖流逐渐加热上方的淡水,达到一个临界点后,终于移动到上方,这就导致冰河时期后期,气候又变暖了。
第四篇 社会科学
这篇讲有一个在校大学生发现了两位经济学大学阀论文中的低级错误。文章带图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不太常见的经济学专有名词,比如austerity(财政紧缩政策),可能会造成理解障碍。
词汇题考了一个portray,要选represent。
文章内容如下:
马萨诸塞州大学一名只有28岁的大学生(Herndon)和他的两位教师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哈佛大学两位著名经济学家(Carmen Reinhart 和Kenneth Rogoff)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存在几个错误。Herndon指出,Reinhart 和Rogoff在他们那篇讲政府负债过高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的论文中,犯的错误蛮多的,有些错误还比较复杂(dense),比如给某些数据的权重不对,对新西兰1951年一年的负债和经济增长率数据和英国二十年的负债和经济增长率数据,给了同样的权重;还有些简单的错误就有些过分了(egregious),本来实在是不该错,比如在使用Excel表格进行一项计算时,居然漏掉了五个国家。Herndon 的论文发表后几个小时,Reinhart 和Rogoff就迅速做出了回应:首先承认,Excel表那个地方真的错了,但随后马上表示,一点小错不影响论文的主要结论。
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学术圈内引发轩然大波。因为Rogoff此前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困境,认为经济危机就是因为政府负债太高了,普遍采取了财政紧缩(austerity)的政策,而这种做法正是基于Reinhart 和Rogoff所主张的“一国的国家负债总额和其GDP比值超过90%以上,经济发展就会放缓”的观点。如果那个观点是错的,那就闹了一个世界级的笑话了。有些经济学家支持Herndon的质疑,还有些经济学家坚持赞同Reinhart 和Rogoff的观点,认为希腊因为负债过高而遇到巨大经济危机的例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第五篇 自然科学(双篇)
讲的是生物学界对“无用的DNA”的争论。
文章内容如下:
起初,人们发现了遗传的关键在于生物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所含的DNA的功能是发出制造蛋白质的指令。
1960年代,有些科学家染色体组中有些DNA并不发出制造蛋白质的指令,即这些DNA对遗传没有贡献。于是科学家们把这些DNA叫“非编码DNA”(Non-coding DNA),甚至有些科学家叫它们“无用DNA”(Junk DNA)。
“非编码DNA”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以人类为例,人类的染色体共包含约2000个编码DNA,但这些DNA的数量只占人类染色体DNA总数的2%,而人类染色体所含98%的DNA都是非编码DNA。有些动植物更加夸张,比如洋葱,其染色体所含DNA总数是人类染色体所含DNA总数的五倍。蝾螈(Salamander)染色体所含DNA总数是人类染色体所含DNA总数的十倍。就是说,洋葱、蝾螈的染色体,所含“编码DNA”的比例比人类还小。
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不干活的DNA呢?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没用的DNA是DNA繁殖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他们认为,那种认为“生物染色体中是所有DNA都必须是有用的DNA”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洋葱、蝾螈是比人类简单的生物,洋葱、蝾螈的染色体中所含编码DNA数量应该少于人类染色体中的编码DNA的数量。如果要坚持认为染色体中是所有DNA都必须是有用的DNA,那么洋葱、蝾螈染色体所含的编码DNA就也是人类染色体所含的编码DAN数量的五倍、十倍了。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还有些科学家认为,那些被称为“无用DNA”的DNA实际上是有用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它们的用途。
于是最近一些科学家组成强大团队搞了一个项目,专门研究这些所谓“无用DNA”,结果发现一些蛋白质会粘附到这些“无用DNA”,变成RNA,,粘附以后,这些RNA就会有些功能。所以他们得出结论,“无用DNA”其实都是有用的。
反对派继续反驳:“ DNA粘附蛋白质以后有用和DNA自身有用是两回事,这种粘附可能是偶然发生的。”
认为“无用DNA”其实有用的那一派,搬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当救兵,说进化论其实就是讲有用的DNA才能生存,无用的会被淘汰,怎么会多出来那么多无用DNA呢?存活下来的,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的,都必然是有用的。
反对派又反驳,说这些人只懂进化论的皮毛。其实,遗传过程中,会出现有害的突变,为了保证有用的DNA不被这种突变攻击到,生物的染色体中才包含那么多无用DNA。这些无用DNA的存在,正是为了帮有用的DNA当挡箭牌,降低有害的突变发生在有用的DNA上的几率。如果有害的突变发生在无用DNA上,对生物没有影响,反正它们本来就没有用。
2021年3月24日SAT School Day语法真题部分
从2020年以来的语法趋势都是篇章理解题在变难。2021年3月的几次考试都印证了这一点,这次School Day的语法部分也不例外,要求同学们真正理解上下文的题目变多了,用技巧能做出来的题目越来越少了。因此,要搞定日后的SAT语法考试,
平时的培训应当将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上。
本次语法考试最难的是最后一篇,讲的是一位美国的雕塑家雕刻了很多精美的雕像来纪念美国历史上的英雄们,鼓舞了美国人民的士气。被同学们讨论和纠结得最多的是其中一道词义辨析题。
具体四个选项是deference,zeal,veneration,和idolatry。这四个词的具体含义是:
deference: respect and esteem due a superior or an elder
zeal: eagerness and ardent interest in pursuit of something
veneration: respect or awe inspired by the dignity, wisdom, dedication, or talent of a person
idolatry: the worship of a physical object as a god; immoderate attachment or devotion to something
这道题同学纠结得比较多的是deference和idolatry这两个干扰选项,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来,deference指的是地位尊贵的人或长者应该享受的那种尊重,而idolatry要么指对神的崇拜,要么指带有一些贬义的盲目崇拜。
文章中雕塑家制作的雕像应当是是人民产生veneration这种情感,因此答案选veneration。
语法第四篇文章的前后两道主旨题也很难,需要通读全文,判定文章的主旨到底是to establish the person as a famous sculptor或者是to commemorate American heroes。
[series id='359' title='SAT真题' limi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