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申请季什么话题最为敏感,那一定是offer了。很多人会把offer作为申请季的终点,遭遇翠菊后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一开始就是这样,那我的努力是否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 然而,申请并不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战争,而是一次让你在足够年轻的时候体验一次全力以赴的机会。 来自创作计划的Pluto's Charon同学在这个跌宕起伏的申请季中,与大多数同学一样收到了许多的rej、waitlist。这也促使他在ED结束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最终在提交定金前的前一刻收到了乔治城大学的offer。然而对Pluto's Charon来说,在收到这份offer前,他已经收获了这个申请季最重要的东西——初心。

作者背景

笔者坐标甘肃兰州,SAT1470,托福107 5门AP,三门SAT2。高中做过的活动有: 1.多次组织沙漠植树,就是蚂蚁森林里的那种梭梭树(还很有幸被当地电视台采访) 2.在underprivileged地区支教 3.哈峰会上海会场(尽管没有写进文书,但强烈安利这个活动,我觉得超nice) 4.LGBT+ voluntary work in Lanzhou 5.关于垃圾污染和水污染的调查 …

充斥着焦虑的ED

生活不是小说,我也没有主角光环,现实总会适时地告诉我:“你还差很多”。 凌晨五点就从惶恐不安的梦中醒来,天还未亮,还有一个小时,ED NYU的结果就要出来了。“应该会录取我的,去年学校这个成绩段ED的几乎都录了,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我心里重复着这些无用的呢喃,试图努力压灭心中肆意蔓延的不安,焦虑。 但现实就是现实,不会因为你多祈祷几遍,多自欺欺人几句就改变,我被直截了当地reject了,甚至没有进waitlist。一小时的惶恐等待带来的是更漫长的,更不知所措的茫然。 在EA的波士顿学院和佐治亚理工也将我defer以后,我真正的感受到了挫败,颓废。开始无法控制地自我怀疑, “难道我真的不堪到所有学校都不愿意要我吗?”茫然的我脑子一片空白,恍恍惚惚地混过一天又一天。此后,ed被拒的我开始了真正的申请季。 后来我明白了,申请季是给我一次机会,停下脚步,总结过去的人生,望向未来。

反思之旅

迷茫的我,开始回顾高中前两年的时光。 高一的我压着分数线来到现在的班里,第一次月考,就是倒数,那时候的想法真简单,一点功利心都没有,只是单纯的为自己什么都学不会,跟不上诸多老师上课的节奏而难受,想改变自己的状态。于是可以五点四十放学,六点钟就解决完晚饭坐到教室,埋头学到深夜,睡觉前的最后一眼是单词,做梦梦到的都是单词,这么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披星戴月推着我不断的前进。 累的间隙我还抽空迷茫了一段时间,为什么要这么累这么努力,后来又很清楚地想明白了自己的答案,因为不想在三四十岁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的时候,因为自己没有实力,而不甘地坐在办公室里日复一日地接着浪费后半生,那应该是一种充斥着无力感与失落的生活吧。 又想到了2018年四月份那阵备考SAT,4门ap和3门SAT2的时候,那时候真是又累又煎熬,上厕所都要小跑着去,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刷题,最痛苦的是努力学完刷完一套又一套题后模考的时候分数没有长进,那种努力却看不到希望看不到结果的感觉,真的很折磨人。 而同时周围会有不少的同学因为压力,放弃了某几门ap,这种时候自己也会抑制不住地想跟他们一样劝说自己,放弃几门吧,没必要这么大压力。但是比压力更难受的是想到放弃后的不甘,很遗憾的不甘,就抽几分钟难过一下,接着刷题。最后抱着坚持下来就满足了的心进行的实考,结果竟然出乎意料的还不错。(我的物理真的很差很差) 我突然明白现在被拒的迷茫和那时候刷完题模考却得不到结果的感觉很像,现在的结果也许不是很好,但更遗憾的,是放弃吧。 我发现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丢了最初努力的初心了,过分的看重结果。大学录取过程中,admission officer仅仅通过十几分钟的浏览和几篇文章就来判断一个人从学术到性格的全部,这种判断所了解到的是有局限性的。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被哪所学校录取,是我对自己的未来期待有多高,我是不是能抓住每一次能遇见的机会去站在我期待的高度,我完全不相信录取大学的失利会完全堵死我通向自己想要未来的道路,好的大学是我正努力争取得到的机会,但是就算没有得到,我毫不怀疑我自己可以凭自己的努力达成我最终想要的目标。 大学录取的结果是偶然的,但我SAT从1300涨到1470,从倒数到年纪前列,在这三年里所付出的每一丝努力,建立起的信念是实实在在的,不论去了哪一所大学,我都有信心以同样的姿态奋斗,唯一能限制住我的,不会是大学,而是我自己的心态,我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下去,将来遇到合适的机会一定会遇雨化龙。 不论最后去了哪个大学,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我现阶段努力的成果,不代表我的将来。我的信心,我的坚持,我愿意努力的心态,才是最后能使我未来不一样的东西。我从最开始就算不上优秀,我有的,一直只是愿意不断完善自己的信念而已。

反思过后,应是更坚定的努力

找到自己的初心,我就不再无意义地去焦虑,开始主动分析怎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剩下的申请季里为自己未来创造更好的机会。我开始在申请的过程中思考,什么可以决定一个学校是否录取我。 第一要素必然是成绩,成绩是一个充要条件,可以反应一个人高中三年学术方面的努力和是否有能力很好的接受英文授课。大学的首要目的仍是学习,很多学校强调的diversity是在保证一定学术基础的情况下的diversity, 所以没有一定的成绩,学校怎么回舍本逐末地录取你,尽管你其他方面可能做的很好。大学的性质就决定了通常情况下他肯定会选择学术能力强的学生。 但是当成绩达到一定标准以后,录取的选择就多样了起来。很多美国学校的观念里,学生能从老师那学到的远不及从同学身上学到的多,所以她们会去选择不同类型里最好的学生,这个不同体现在思想,特长,乃至种族背后的文化等多个方面。这就是文书的作用,告诉学校我和其他相近分数段的人不同在哪里。 所以我收到的拒信,有一部分是因为我的成绩让admission officer觉得我的学术能力未达到他们预期的标准。而另一部分是因为我的文书中塑造的自己在他们看来,没有吸引他们或和他们学校自己culture相合的“特色”,这就是很多人讨论玄学申请时说到的vibe的概念。我们很难把握一个学校真正的vibe是什么,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挖掘自己的特色,然后在文书中很好地塑造出来。 我自认为在参加各类课外活动的时候会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度思考,像支教时遇到的bully现象,让我进行沉思,为什么在一个都渴望获得关爱的群体里,他们不是互相关爱反而会进行bully。 还有身边遇到LGBT+的例子,让我困惑,如果可以选择,没有人会主动选择被歧视,他们身来如此,明明是简单的情感,为什么却会被有些人用恶劣粗鄙的言语谩骂。我个人觉得,做的什么活动不是重点,重点是做活动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经历的反思。与其功利地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不如投入点,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我把自己对生活的反思,对很多问题的理解都写在文书中,尽可能展示真实的自己。至于结果,不论怎样,我都欣然接受,没有绝对的好坏,最后从愿意接受我的大学里,选一个最适合的去开启下一个阶段的努力就好,很幸运地是,这样的我,被商科很好Georgetown University看中。 3.31号,申请季的最后一天,我的最后一所未出结果的学校GU,在portal里更新了状态。我一边刷着牙,一般打开了网页,心里想着,“今天就把ucsd的定金交了吧,早点拿到I20去办签证”。 打开GU的status page,念着第一行字 “It gives me great pleasure to inform you”.,还没看完我就自己脑补完了后面的内容 “被reject了,嗯,彻底结束了” 刚打算关闭网页,突然瞥见怎么有个 “… has admitted you to…” 再一细看,妈耶!我被录了?为啥录了呢,我也很纳闷为什么就录了呢。不过乔治城字数较多的文书,让我有一个机会尽可能详细地展示自己对很多事的反思,我无从得知是哪一篇里的想法打动了他们,也许,是他们缺个种树的?无论怎样,被拒,被录,都是我可以坦然接受的,但内心还是很感谢GU的信任。 对我来说,申请季结束后收到的所有拒信和offer同样重要,They all remind me I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hanks you all. 像圣母大学给的拒信中说到的“We fully recognize that our loss often proves to be another university’s gain.”未来不知会是如何,但是,我只努力保持初心。 最后,希望所有正在努力的你们坚信,现在做的所有事的意义不仅仅只停留在获得某所大学的肯定,而是为了追求一个更精彩、广阔的自己。愿你们,都终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