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北美的留学生活经常充斥着各种外向文化元素。 不论是课堂上的Group Discussion,又或是课余后灯红酒绿的趴,约不完的局,对于性格内向甚至可以称之为“社恐”的一小部分同学来说,大概会常常在美国这个偏外向的文化氛围中感到不适、格格不入。 那么,像我们这样性格本就如此的留学生,如何在这样外向的文化中生存,找到自己的处事之道以及更舒适的学习圈呢?如果你感兴趣,或者你想帮助身边这样性格的朋友,就一起来探讨吧~

尖锐的冲突感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第一次正面接触这样外向文化氛围的时候。 当时,我还是高二,为了activity list也由于自己本身的兴趣,参加了性别平等的一个线上跨文化交流学习项目。 第一次感到强烈的冲突感是在性别平等那个项目上分完小组后的第一次小组讨论,我们被要求和组员一起探讨小组的research project,比如定什么题目啦,用什么方式啦,你为什么对这个方向感兴趣之类的。 当时我们那个组,除了几个白人同学之外,虽然其他都是亚洲面孔,但其中大部分都是ABC,哦,还有个牛逼的国际高中的同学。反正,总结下来就是,我在那里面带微笑看着他们叽里呱啦讨论了好多,然后企图尝试浑水摸鱼,消耗时间,回到大组继续听课! 但!好巧不巧,就被里面一个华裔大姐姐抓了个正着,喊住我,内个谁我们好像没听你分享呢,不如来聊一聊?然后我硬着头皮上,满脑子都是,糟了糟了糟了,我托福口语还没20呢,这tm参与讨论不是要我命? 那天的后果就是,我可能基本语法都错了一堆,讲了一些毫无营养的碎片,迎来了一段无比令人尴尬的awkward silence,最后我们在那个国际同学的圆场下,速速回了大厅。 但真正让我怀疑自己的一次,是18年我参加的那个夏校。在去学校之前,我是想着一定要努力学习,然后争取脱颖而出,再顺便拿个什么推荐信之类的。但事实证明,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去了夏校之后,课堂上的讨论我根本不能说出很深入独到的观点,一是我的紧张限制了我的思维,我恨不得面前就有个写字板,不用说话就好了,直接写出来,导致我异常焦虑。二是我习惯了自己内心的慢思维,那当时课堂的当下,无法给出一个非常详细的论据。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都在听他们讨论。 还有一起集体活动的时候,我也总处于最边缘的位置。我发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外向文化中,不管是本身就处于这样文化的local students还是习惯这样的文化,在国际部练就十八般武艺的中国同学们, 像我这样内向又容易怯场就怂的性格,很难给大家造成记忆点最后夏校结束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打成一片,甚至连TA都跟他们很熟悉了,我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异常孤独。 回国后,我陷入了漫长的沉思。我一直在想,自己选择出国这条道是否选错了?不像国内,你专心学习,自闭也没事,只要最后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就算你再自闭也会有同学来找你问题目,跟你搭话。 但国外文化中,却是截然不同的。课堂必要的小组讨论,会说又耀眼的人,必定能获得更多的人脉和资源,就是Prof们也都更青睐这样吃得开的性格。我就像大雄,面对一群闪闪发光的出木杉,我还没有帮助我的哆啦A梦。 但,所幸我的思考帮助我做出了一些改变,渐渐在这样的冲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内向星人的独门绝技

夏校之后,我确实更加自闭了,然后我去找了很多资料,其中有本书里面提到,人的思维其实可以粗略分为,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选择换掉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在遇到冲突与不适的时候,会直接掉头离开,及时止损。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喜欢挑战。遇到挑战会选择改变自己,去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不断地直面不适和冲突。 但你以为,我现在要劝你走出舒适圈改变自己吗?并不是!所以第一步我们内向星人的独门绝技就是——

接受真正的自己

其实内向也是分假性内向和真内向的。假性内向的人,可能本身是想参与各种热闹和繁华的,ta只是不够自信,觉得一步错步步错。像这样的人,就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以成长型思维去面对,比如说尝试一些小的发言,增强自信心,慢慢地再越说越多。 可我当时思考了一下,我的内向确实是不可变的,或者说,强行逆天改命对我来说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觉得,我可以选择接受自己固有的部分,而以成长的思路去看待它。 一开始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也曾尝试把我这样的性格改掉,所以明明是内向的性格,却强撑着去social,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然后却还是不如本来性格就非常外向又健谈的人。就应了那句话,你看,你努力社交的样子好像一条狗图片。 后来我就歇菜了,我决定直说,我就是个shy的性格,咋地?但这点,美国文化还是不错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对各式各样的weirdo或者不同的性格,包容性还是蛮强的。所以,当我接受并认命且应该顺应自然的时候,我在我们小组的Lark讨论组里发了很长一段话。 大致内容就是,很抱歉也许在课堂上我的思维会比较慢,有时候一讲话就很紧张,但是我还是很乐意在团队里奉献我自己的力量,比如我可以少说话多做事,比如我在查找资料和整理资料,制作各种录音、视频后期,还有文字处理方面比较有优势,我也愿意学习新技能,哪里需要我,我就上之类的话。 承认了自己后,意外地比之前硬着头皮装外向,效果更好。其中我记得,最让我感动的是同组一个美国女孩Aadity也回了我很长一段话,说很感谢我愿意为组努力,也理解我在人前说话的紧张,也理解亚洲文化中也许有一些的性格和他们并不一样。 但我能像这样沟通交流,让他们理解我的意思就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她跟我说,最重要的不是在课堂讨论上我说的话有多少,而是我能够表达我的意思,分享我的思考,这样就很好了 于是,在真心的接受自己,并敞开心扉沟通自己的情况与小组和平相处时,我心态越发健康,开始走向第二步独门绝技——

放大你的优势

那么,在接受真正的自己后,我们就可以思考我们和外向性格的对比,并放大我们在团队中的优势,思考可以为团队做什么,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由于一直以来思考的性格问题,我在各种人格测试中总结出了内向和外向的不同: 对于内向者来说,能量来自于自己独处,而外向者来源于与朋友相处。这样也就意味着,内向者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专注于问题本身,也同样更多时间感知自己,理解自己,在问题和自我认知的深度上挖掘;而外向者,拥有更多人脉与资源,集结起来解决问题。 内向者的思维模式倾向先听再说,习惯将各种建议集结起来进行全面的问题分析后给出一个对策,同时内向者作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角色,则容易拥有虽然不多但持久的友情;而外向者,思维过程更快,倾向表达,可以在小组讨论中作为领头者或者他人思维启发者作为话题开头人 所以,以我自己为例的话。在团队中,只要能进行有效沟通,我可以负责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些部分,进行大家的思维汇集,并进行资料查找同时分析。 又由于我对自己比较了解,所以在分析自我优势上,我能精确的给出,我的内心戏比较多,同时比较天马行空,在创意点子上可以贡献各种新想法。还有我的情绪感知能力比较强,在团队中可以很敏感地感知到大家的真实情绪,从而作为团队中的调节剂存在 当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团队中的我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而是也可以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一个有用的零件了~

适当接受新尝试

除了上面说的,接受自己并发挥优势那个不改变的部分以外,我们仍然不能将性格内向作为理由而只是躲在舒适圈。 如果想在这个外向文化中更好的生存,我们还是需要看情况改变,在适当时机做出合适的新尝试。举个例子叭,当在团队中有了自己的闪光点,并和团队成员有了一定的良好合作关系后。有些时候,小组的同学会提出一起做一些课外活动,或者是课上一些有趣而大胆的操作。 当时他们是想一起做个结课话剧展示,但我从来没有演过话剧,最多就是躲在电脑后配音什么的。然后我看整个小组内,几乎每个人都对这个提议跃跃欲试,如果我提出我肯定hold不住的想法肯定会扫兴。但思考了一下,我又真的做不到放很开去表演,于是我跟同学表达了一下这个意愿,最后选择扮演了一个没有什么台词的十八线龙套 第一次尝试过戏剧之后发现,在自己可接受范围一点点做出一些尝试,会体验到很多全新的体验!虽然我的台词就全剧下来三句话不到,但和他们一起准备道具,准备服装,看他们各种carry飙戏的时候,真的也很快乐!

写在最后

综上所述,算是我自己详细思考优劣后得出的一个最优解。即使是同样内向的同学,也一定有着不同的原因,造成不同的内向情况。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经验,欢迎在评论区中进行分享呀! 最后想说的是,内向的人并不是无法跟人沟通,不喜欢和人相处,只是他们倾向于少说多听,不习惯表达。同时,内向虽然初看在美国这样偏外向的文化中有些格格不入,但仔细思考后,并不比外向的性格会更劣势。 就像《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先生在里面写到的一样:“只要走远,在世间找到适合自己的 '缝隙' ,就能很好的生存下去。”存在即合理,谁说内向的人,在美国这样多元又外向的文化中,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缝隙,在那里生龙活虎地生存呢? 你生来如此独特。

推荐阅读

?留学生提前毕业的3个暗箱操作:AP换分/夏校课程/学习校外学术机构课程 ?留学圈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你经历过吗?-美国大学留学生生活 ?留学生速围观!你的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被曝光了-留学生的专属”秘密” ?留学生故事|18岁的我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我做了什么? ?留学生故事分享:我去美国大学留学,却没能留住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