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TD SAT教研组的教研实力硬核到什么程度么?想知道未来SAT阅读的文章考哪些话题和文章么?快看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一篇行为科学干货文,提前了解这些重点话题的背景知识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即将参加今年SAT的同学来说价值非常大哦~ 几年前有一次我和妻子在英国一个城市的步行街逛街时,决定进一个香水店看看。一个女销售走上前来,给我们两人各倒了一杯红酒,送了我们一些零食。一开始我们觉得很高兴,不过很快我们就变得不自在了。我们觉得我们吃了喝了人家免费给我们的东西,不买点东西就走行吗?我们像有点做贼心虚一样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不买香水,但是多在店里待一会,假装感兴趣想买,然后还暗示我们这次虽然不买,以后会回来买。 中国浙江大学一位姓熊的科学家和其他几位研究人员做了一项研究,指出存在一种“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reciprocation anxiety)心理现象/性格特点。我和我妻子在那次逛街经历中,出现的就是这种心理。熊还指出,“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甚至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性格特点。有的人受人恩惠后就容易产生这种焦虑,有的人就不会。这些研究人员先编写了一张问卷来评估你属于前一种还是后一种人。 问卷如下,志愿者必须回答如下十一个问题(从一分到五分之间选一个分数给每个问题打分作答)。
在不是必须要请人帮助的情况下,我从来不请求别人的帮助,以免欠人人情。 通常如果我不是很肯定自己能够快速回报,我就不会接受别人的帮忙。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无法回报,就不应该请朋友帮忙。 如果没有能力回报,我就会避免请人帮忙。 即使有人主动要帮我,如果这个忙我没法回报,我也会拒绝别人的帮忙。 因为我不知道我能用什么来回报,我就会犹豫到底应不应该请求别人帮忙。 有人帮了我忙以后,我会为怎样才能回报而担心。 我经常怕我自己不能及时回报别人的帮忙。 我担心如果有人帮了我忙我没能回报,其他人会怎样看待我。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太在意回报别人的恩惠了。 如果我欠某人恩情,我就会焦躁不安。
这个问卷是想获取两方面的信息(这两方面的情况正是构成“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的两个因素): 第一方面的信息是关于一个人是不是会主动避免获得他人的照顾、帮助或赞美,是不是会主动避免自己产生要回报他人的感觉。 第二方面的信息是关于人会不会为没有能力回报别人的恩惠而感到焦虑或因为怕别人觉得自己知恩不报而感到焦虑。 熊和他的研究团队的具体做法是,先请几百位志愿者填了以上这个问卷调查表。这第一步填表后的结果是,大概有18%的人得分较高,即这些人属于性格上就容易产生“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另外,得分高低与年龄和性别无关:这18%得分高的人里面,男女老少都有。 下一步,再让志愿者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是一个在一家商店买东西的顾客,结账的时候,一个商店的收银员主动给你一张优惠券,给你要买的所有商品打八折,下次再来这家商店也打八折。再想象另一个场景:你在一个餐厅吃饭,一个服务员主动给你一张一个菜免单的券,然后推荐你点一道很贵的甜点。然后问志愿者们在这两种场景中分别会怎样反应。 结果表明,在第一张问卷表中得分高的人,就更容易拒绝收银员提供的八折券,也更容易拒绝服务员提供的免单券。 接下来,又进行了一个实验。还是让这些志愿者想象一个场景:假设你在一个商店买东西,一个售货员主动赠你一杯饮料和一大盘零食。然后要志愿者们说一下自己对在这家商店的这次购物的满意度如何。 结果表明,在第一张问卷表中得分高的人,跟在第一张问卷表中得分低的人比起来,给出的满意度的分就比较低些。表示以后不愿意再来这家商店,也不愿帮这家店做口碑宣传的,也要更多些。 研究人员说,商家设计的各种优惠卡、优惠券可能确实会让顾客产生一种和商家的心理联系,这是一种对商家有利的效果。但是对某些容易感到“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的人来说,他们会觉得这些优惠让他们觉得受了商家的恩惠而想回报,他们不喜欢这种感觉,就会拒绝这些优惠。这样,商家设计的优惠制度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所以熊的团队的研究结果是,研究人员相信,受到的恩惠越大,受恩惠具体这件事被越多公众知道,受恩惠的人就越可能产生“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他们认为,这次的实验结果应该是一些想推销产品的公司所感兴趣的。很多公司为增加销售,推出了会员制优惠、优惠券和赠品等方式。这些优惠措施对很多顾客来说,显然是有吸引力的。但是这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另一些顾客,天性是不太喜欢或者特别害怕受人恩惠的,这些人就会觉得享受了这些优惠措施就不舒服。因此这些优惠措施可能会把这些顾客吓跑。 熊的研究团队表示,商家将来可能可以根据已知的关于客户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语言、选择使用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来判断客户是不是特别容易产生“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的人。如果是,那么对这样的客户,商家就不应该试图用会员卡、优惠券等制度来吸引他。 这次的研究以后还需要更多的检验,比如这次是让志愿者填完问卷表后假想几种自己在商店购物、去餐厅吃饭的场景,以后最好能让志愿者填完问卷后真的去商店购物、去餐厅吃饭,看看“受人恩惠想回报焦虑”的严重程度,是不是会真的影响人在真实世界中的实际行为。 每当有哪位心理学家认为自己的研究又发现了一种性格特征时,很多人就容易对之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位心理学家是把某种心理状态当性格特征了。不过这次我觉得熊的团队提出这个概念是比较有趣的(我不是很怀疑熊这次搞错了),包括在一些非商务的背景下。我好奇,人们在处理朋友关系时,是不是也是这样。有些人就是特别不喜欢欠人的人情,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拒绝朋友的邀请,拒接接受朋友的善意帮忙,这使他们更容易孤独、孤立。

文章作者

推荐阅读

想要了解更多SAT阅读背景知识文章,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https://www.testdaily.cn/tag-sat-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