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申请的主文书,表面似乎只是让申请者写一样活动,本质却正是这第一问:你是谁?你是怎样的人?你是否够精彩、够有趣,能吸引我们学校录取你?
可是,这一问,却把很多同学问倒了:“我自己都不了解我自己”,“我有事可写,但我不知道选哪件事才能吸引招生官”……这篇主文书,到底要怎么写才好?
今天,TD神选校的嘉宾,来自芝加哥大学的2023er Elina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主文书写作的干货,内容包括文书的重要性介绍、主文书素材前期准备与资源囤积、在真实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取舍、以及针对主文书写作误区的排雷。希望各位同学读完本文后,能够有所收获,灵光一闪,写出一篇真实而动人的文书,最后斩获翠鹿!
大家好,我是Elina,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准大一新生,在申请季有许多文书相关的经验。上次我为大家带来了关于选校&Why School 的讲座。(传送门:
什么样的Why School文书会让AO翻白眼?听芝大学姐和你说道说道)
今天,还是由我来给大家带来关于文书的讲座。也许,在座的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动笔,但这一次呢,我们并不会直接从写作开始讲,而是要讲一下写作之前你应该做到、或者知道的一些事情。我们首先会介绍文书的作用和重要性,然后讲讲落笔之前我们应该做的准备,最后会提出应该避雷的知识点,帮助朋友们少走一些弯路。
一、文书概论
横向对比:文书在申请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进入文书这个主题之前,我想先给不太清楚的同学科普一下:文书是什么?申请时,招生官所审核的是你的整个package。他们会在看到你的所有信息后,再进行集体讨论,并做出录取决定,这被称作holistic review。这样的决定并不止一次,相反,许多大学都会多次审核一份package。
这份package将包括了你在Common Application上面填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活动列表和honor list,你送出的标化成绩,counselor送出的school report和GPA,老师们送出的推荐信,等等。在这些之外,才是你的主文书,你的supplemental essays,有时还包括你和学校的所有交流(比如info session参与记录,email往来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也都看到了,文书并不是所有,但它确实占了一大部分,也是通常情况下AO最后看到的一部分(当然,如果你有补充提交的资料,那么也会被一起审核)。从最宏观的角度来讲,文书是基于硬指标以及其他材料的辅助和补充,招生官会在你的成长背景上,通过看你的文书来更加了解你。
因此,个人认为,文书的作用是“画龙点睛”。当你没有足够的前期背景铺垫,那么也不应该过多期待于“妙笔生花”,或烧香拜佛祈祷“逆风翻盘”。反之,如果你自认为拥有很好的profile,却轻视了文书的作用,那么你的申请也会泯然众人,不够出彩。文书作为进入Top30等优秀大学的敲门砖,其重要性也就在这里体现了。
纵向对比:主文书又有多重要?
如何去做纵向的对比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文书的种类。
在我们的Supps中,上次的讲座有提到Why School是一种补充,也就是将想要强调的特质与可能的补充信息放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相应的修饰,而后再输出。而Why Major则是将相关特质与学科热情一同展现。
这两种文书自然不必说,都是展现专业性和匹配度的好地方。Weird essays则是指一些难以复制,脑洞大开的文章,比如UChicago的小文书、WFU的文书轰炸……这边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发挥,不要害怕出格。
剩下的,主文书和一些七七八八的小文书比较相像,都会从不同角度要求大家讲故事,来展现自己。从整体来看,它们是申请过程中最能够展现自己的人格/性格等的地方,也奠定了其他文书的发生背景。这其中,显而易见地,主文书又更加重要一些:一、它更有可能是招生官首先看到的;二、作为“Personal Statement",它将是别人对你的直观的第一印象。再者,在准备文书时,主文书也是我们通常入门文书写作的第一步,因此为它多做一些准备也是值得的。
二、“落笔之前,先等一下”
当我们谈论Brainstorm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相信在座各位大部分都已经听说过Brainstorm这个词啦~它不仅用于文书中,也在各类project和比赛中常常出现。当然,在文书中的brainstorm不仅是在头脑里想一想——它其实包含三个方面,既有向内的拷问,也有向外探寻的部分。
头脑风暴
首先,自然是literally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就是可以在头脑里先想一想,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思考人生”。思考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时间轴出发,思考自己的人生故事。一个人的人生并不只包括高中的三四年,还由很多很多人生的小故事组成,而这一部分其实在其他的档案中是体现不出来的。
同时,我们在写其他文书时,也要进行类似的内心拷问:比如说,一位同学想选经济专业,那么为什么ta会做这个选择呢?这不仅起源于一个活动,一个比赛,也可能和之前的人生经历有关。从这里,大家也就能看出思考高中之前的人生故事的重要性了——一些专业上的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相处性格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如果有什么好的童年故事,也不妨利用起来,作为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的方式。
简历、活动列表
第二步才会轮到我们平时做的一些简历、活动列表的搭建。
这一部分也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家思考一下自己之前所做过的任何的活动,而并不仅仅是只有Common Application上面的10个空格——这也是方便大家到最后总结活动列表的时候,有可以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来总结活动呢?我认为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三步走。
论起因,就是做这个活动的灵感和缘由;
论经过,就是和哪些伙伴进行了合作,具体的过程,自己的角色,遇到的困难和惊喜之处等等;
论结果,就是这个活动的impact——这种Impact不仅仅可以对community,也可以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哦。
总结完高中前与高中期间的一些故事,我们也就要从内部思考转为求助外部了。这里也给大家提供两个比较新的思路:
思路一: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他人来了解自己。有些同学会问:“我其实知道要在文书里面写到关于自己的特质,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也就不知道从何下笔。”这个时候,推荐大家和别人聊一聊。比如说,你可以问问同学“你对我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大家互相用3~5个词去形容对方并说明原因。
然后也可以去问一问自己的家长,看看家长从小到大,实话实说,觉得你有哪些变化。如果有机会,甚至可以问问自己的学长学姐或者更多熟人,向他们仔细介绍自己,问问他们是怎么看你的。这样是一种小组式的brainstorm,通过求助于他人,我们就可以更加熟悉我们自己。
思路二:另一条思路,就是利用外部资源。
三、资源利用: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文书?
我们知道了文书是什么,怎么进行前期Brainstorm,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知道一篇文书应该长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我们屯的资源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个人认为,文书相关的资源主要有三类。
三类文书资源
第一类,是网上公开的一些文书合集。
我个人参考过Harvard等Ivy League学校以及Stanford的。这些文书大多数都很棒,不过都是很久以前的了。同时,也会有一些大学官网会提供一些他们往年录取的学生的文书评价,比如说我在Emory的网站上就见过他们的PS分析贴。个人认为,这些文书是值得去看一下的,但是没有必要太过于执着。主要是因为,这些文书都在网上流传已久,有大量的申请生进行模仿之后,相对来说就有些过时而古板了。
第二类,是来源于学长学姐的。
可能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DIY党,我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其中也包括了文书上的参考。我有幸能够阅读到两三篇学长学姐的文书,我想也是可以作为成功案例参考一下的。但是这一部分,个人觉得大家要量力而行,不要苛求。毕竟文书涉及隐私,许多人不愿意提供,也是非常正常的。同时,朋友在写作部分文书,尤其是一些古灵精怪的文书时,如果真的看到了其他人的案例,反而可能会把自己的思路局限住。
第三类,则是来源于咨询老师,或者“中介机构”。
虽然我本人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但我知道很多咨询机构会为了帮助大家,总结上几届同学们的文书。这样的话,就可以多问问自己的老师,说不定就能收获一些心仪学校的录取文书,甚至是包含活动标化面试经验等等的Whole Package录取档案。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成功率很高,有机会的同学一定要尝试一下。
文书分析与学习
那么如何去看待和学习这些文书呢?这里我再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由于题材多数不可复制,我们可以更加注重于一篇文书是如何展现好一个题材的。
首先是会去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他是总分式还是分组?是分成一段一段的,还是以一个完整的逻辑链连下去的?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了整篇文章给人的观感上的不同。
接下来,我会去分析它的情节变化以及展现方式,这也是从文章整体出发,会包括情节,转折,铺垫,呼应等等。
看完这比较整体的两大块,我会进入细节部分。
细节是什么呢?就是,也许这里面有一个句子打动了我,它是反问句,我觉得在这里特别生动,那我就会记下来,如果之后遇到相同的情况,也会用上这个小心机。同时,对于一些我觉得精确的用词,还有娓娓道来的段落叙事,我也会都做一些详细的记录。
看完了整体和细节,我最后会回归到对于整篇文章的评价。
我会将任何我觉得适合我的写作方式进行记录,或者在文件中做上批注,在最后也方便总结自己大概可以用什么样的写法去处理某个素材。最后,我会给一篇文书打上个人的喜好分,标明原因和评价,也是供日后参考。
这里也补充一个人有试过的小窍门。我当时在写文书前翻阅了几本小说和名著,来帮助自己进行协作。我并没有特别的推荐小说或名著,建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可以看看的原因是:我认为他们的文学性很强,经过了详细的构思和安排,很精致。
作为一个普高学生,我当时希望自己脱离体制内的套路,去参考英语母语人士的写作方式,学习他们如何行文,如何铺垫,如何去精准使用词汇,如何安排前后逻辑等等,这个过程是让我受益匪浅的。当然,考虑到英语这个语言的变化之快,也不能完全模仿。如果文书中都是莎士比亚的诗体,似乎难度也太高了些哈哈哈。
四、真诚VS艺术加工,到底谁会胜出?
说了这么多,总该开始写了吧……不过,动笔之前,还有另一个常见问题等着我们解决,那就是:真诚写作或者艺术加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看待他们俩之间的关系?
我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明白,写文书是写真实的自己。但写完一稿我们就会发现:我真的很平凡,没有出彩的事迹,想法也好普通。我认为这是正常的体会,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做不到惊心动魄地活着。于是我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们在写文书时,如果直接平铺直叙下去,时常泯然众人;而当我们想要对这个故事进行任何一点点加工的时候,又害怕编撰过度,不够真实,不适合自己。
我想说的是,对于文书来说,介于真实和纯粹的艺术之间是很正常的。
首先,我们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
不能说因为希望招生官能看到什么,或者自己认为某所大学需要什么,就去写什么。不然的话,招生官都是阅读过很多篇文书的人,他们心里有数谁是故意迎合的,看上去会很假。同时,如果通过真诚的一篇文书被录取,那么说明你和这所学校是真正匹配的。我们要相信评审系统——任何从根本上作假的行为都会造成学生和学校的不匹配,这样不仅学生过的不开心,学校本身也少了一个真正能够融入群体的学生,对于两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我们并不否认艺术加工。
之前也提到,我看过一些小说,最大的的感触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素材通常基于生活,但是将它变成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必须要通过作者的加工才能实现。哪怕是从小学起,我们也学到了夸张、比喻这一类的修辞手法,看起来似乎不真实,其实也是艺术加工的一种。个人认为,只要拥有真诚无夸张的事实基础,为了文本的展现做相应一定量的艺术加工,像加一个轻度的美颜滤镜一样使它更加的动人,还是可以接受的。
五、高能提醒:如何在写文书时少走弯路?
知道了这么多和文书相关的内容,不少现在还没动笔的同学或许也跃跃欲试了~最后,我想作为一个过来人,给大家提一些醒,希望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当然,我推荐大家也可以去问一问别的一些学长学姐和咨询老师,而不是仅仅只看我的观点。因为每个人的文书和申请季的体验都有所不同,所以所能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就都不一样了。接下来我会说一些七月动笔时,常见的有关于文书的错误思考。
7月动笔前常见的有关文书的错误思考有哪些?
错误思考1:“这样这样写能够打动/吸引AO”
这也是很多同学在咨询我文书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我的一个学妹已经和她的咨询老师在素材选择上发生了争执。她觉得目前的写法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她的老师说另一种写法会更好,更吸引人眼球。
同样的,也有一些正在自己写文书的同学在试图寻找一些能够打动别人的写法。我想说明白的事实就是,AO并不会被大家的写作方式完全的吸引过去,重点还是会落实到申请生本人身上。归根结底,我们所选的事情,所决定的写法,是基于过去素材来展示我们自己,也就没有更好的写法一说,因为每个人都适合不同的写作方式。
相反,希望大家知道怎么样的写法是绝对不可能受人喜欢的,那就是全篇平铺直叙,陈述事实。就如文书名言“Show, not tell”所说,如果我们在文书里直接写出“我感觉大家很开心”,它的效果远不如细细描写自己观察到的大家开心的表现来得生动;如果我们不断直叙自己“做了A→做了B→做了C”,肯定也不如详略得当地带领读者经历我们的过去那么适合。
错误思考2: “这样的题材很好/完全不能写”
和刚才一样,不同的题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同时大家也要了解清楚的是,很多的招生官都是身经百战的,他们可能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呆了很多年,所以其实大家灵光一现觉得特别吸引眼球的一些事例,AO也许都已经看过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也许大家都觉得这个题材吸引眼球,于是大家都写了相似的东西,那么,若没有自己的构思,是否又有撞题的危险呢?当然,不可否认,政治、宗教、心理疾病等话题是十分敏感的;不过,他们并不是完全的禁区,只是难度很高。因此在选择题材时,大家也要通过自己的情况进行判断哦。
错误思考3: “我可以佛系一点吗”
如果是佛系的申请季心态,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是想要佛系地进行文书写作,“写完随便它,改不改无所谓”,那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了。之前提到,文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做到自己的最好,那么,再完美的profile也没有办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优秀的文书基本都是在修改中一遍遍探索和打磨出来的,势必会为申请季增添一份力量。
错误思考4:“翻译,代写,抄袭与借鉴素材,免费救助”
这四点是我想为大家直接划出的禁区。
可能部分同学的英语水平相比较中文有点大,就会想到先写中文初稿,再翻译成英文的办法。但是,我们在写中文的时候所用的叙事方式和结构,相比较英文是有不同之处的。比如说,中文会比较含蓄,尝试把结论放在最后收尾处,但是英语就经常先抛出结论,再进行直白的解释。因此,再信达雅的翻译,也很少能在这点上进行衔接,如果再加上文化上的冲突,可能就不太适合英语为母语的人士阅读。
关于代写,那就更不可以了,因为没有人能够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大家的写作风格,常见用词也都不一样。一篇代写,就会和其他文书完全区分开,篇篇代写,就算能够录取,也不一定是自己最适合的地方。
至于抄袭或哪怕是借鉴市面上的公开文书素材,也是完全不可取的。因为近几年在市面上流传的文书,招生官们和申请生们都已经研究过很久,很容易被认出来。借鉴同龄人或者是借鉴上届学长学姐的文书,由于同一地区的招生官一般是一样的,而且同一学校又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那么一旦有相似之处,后果不堪设想。抄袭或者任何形式的素材借鉴,其实都不属于自己。
最后呢,有关于文书修改,我想提到一下比较敏感的价格问题。虽然我作为一个DIY党,在申请之中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但是与此同时,我其实并不是无偿去提出需要这些帮助的。不管申请时、还是申请后,越多帮助其他同龄人改文书,我就越发明白,审核或是对文书提出建议,所需要的精力和消耗的脑力都是非常非常大的,而高投入的活动也应该有相应的报偿。
同样地,如果这些服务是免费的,那么,对于负责修改文书的人来说,高投入大概率上是得不偿失的,因此他们愿意提供的帮助也不一定很大。
我在这里有两条建议的途径给同学们:
一、寻求咨询老师或者市面上的伴申产品的帮助;
二、如果自行寻找修改资源,可以主动提出有偿帮助,也很可能可以获得更认真的修改。
总之,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希望大家能够理智的看待文书修改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