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不好才选择出国”、“出国就是为了镀金”如此这般的刻板印象,总是隐隐围绕着留学生。本文的作者,就是个从普高叛逃的出国党,她在留学这条路上遇到过很多的矛盾和压力,也因此对留学产生了很多深刻的思考和理解,想要与大家分享…… 诚实来讲,我就是他们谈论起留学生会提到那种,“成绩不好才选择出国的人”。我原本在普高,高一春季就文理分科了,我纠结良久,最后通过掷硬币选择了理科,尔后苦不堪言。我妈见我精神涣散地面对一道物理题发呆,问我,要不出国吧?我拒绝,因为这远远超出我的舒适圈,然后我高二转学去了国际学校,真香。 “选择出国就没有回头路了噢。”这是转学后我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当时她心里很没底,怕我出国留学以后会后悔。我也不负众望,作为说读写都还不错的十年英语课代表,创造了托福听力裸考4分的神话。接踵而来的是各种矛盾和压力,以成绩和经济状况为主题的家庭伦理剧上演了整整两年。
最后不懈努力下,我申到一所全美六十位的公立大学,至于知名度,就连我新东方的英语老师也没听说过。我毕业离开国际部那天,我妈面色凝重地说:“就你的成绩,出国有点浪费钱。你考上那学校,说实话我是真不满意。”如果教育是项投资,出国为了镀金,那我妈应该是个冤大头。那时,这么想着的我,反复质疑着出国这个决定。 时隔四年,如今我挥别大学,终于有勇气说,只要家里有条件和意愿,我选一百次,还是会选出国留学。今天,我将会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一些海外留学的心得体会。

留学是为了镀金?

砸锅卖铁为了出人头地而出国,大可不必,四年留学能省下的钱就是一笔可观的积蓄了。本科四年海外留学能回本吗?不能。就算你是藤校大佬,没有一份像样的海外实习带来的溢价资本,并没有公司会仅仅为了海归的身份买单。提出“留学是为了镀金”这个概念的人,高估了当今一纸文凭的含金量。
出国更多只是对西方国家教育模式的认可。不论是为了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习得顶尖技术,还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练就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更或者是在工作,睡眠,社交兼顾难题中学会时间管理,这些理由都比“回国找个高薪职位”来得具体。 另外,我在校园里获得的专业知识,练就的可转化技能,提升学习,的确非常有用,但我更想聊的是海外留学的附加价值。

海外留学的价值

上大学期间,我培养起在个人公众号写作的爱好。这份珍贵的文字记录,见证了我从大一到现在的变化。大一的时候,更关注吃喝玩乐,所以一开始我写的多是游记和攻略;大二我久久沉浸在一段失去的感情里,成天自怨自艾,写的文字伤春悲秋;而大三,我开始分析个人发展和家庭关系,试图建立独立人格;大四则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聊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而这个变化过程,正是我在留学环境下,思维和格局的逐渐延展和拓宽。无论是顶尖学府还是世界名胜,不管上层名流还是极限运动,一切可能触及想象边界的极端事物,这里都触手可及。 根据很多家长的观念,留学就为长个见识。往小了说,美签是通往世界的通行证,利用假期时间去环游世界,感受各地人文风情;往大了说,自由的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技术,这里拥有一切你能想象到的人脉和资源。
这些年,我站在全球视野范围最广的地方,观察世间百态,渐渐填充着世界观。比如,人性没有国界,亦或者,没有绝对的民主等等。最近的政治局势变得激进,存在非常多矫枉过正的现象,正是这些偏激的处理方式,使人对这种氛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然而忽略方式上的重大错误,美国人消除歧视与偏见,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却是很值得学习的。 东西方文化有很多值得互相借鉴的地方,而在双重语境下,我学会了不盲目地听信任何一国媒体的政治宣传,争取用客观的角度去评定事物的好坏,不夸大其词,更不会崇洋媚外。 所以有能力送孩子出国的父母,一开始就不会把留学当成投资理财去计较,他们更在意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阅历和眼界。

留学是一个战胜孤独的过程

在多元化的国度里,要随时准备迎接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冲击,接受自己是少数群体族裔的事实。与父母相隔万里,留学生需要学着情感上断奶。脱离爹妈的管辖区域之后,我就培养起凡事自己做决定的习惯,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同时,还有独自战斗的萧条。 我刚来美国那个中秋,深夜独自坐在宿舍前的花坛,对着月亮啃完了一个月饼回去倒头就睡。那是我记忆里,出国四年唯一一次思乡。我就把自己对家的想念隔离起来,学着麻木自己的情绪,也丢掉了感情脆弱时会先想起父母的习惯。家的距离远了,取而代之的是如家人一般的朋友和老师,他们对我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组建第二个家的过程也未必一帆风顺。留学社交圈子很小,流动性却很大,大家几乎互相都认识,狭窄的空间不免催生流言和八卦,而这也是最讽刺的一点,很多人到毕业最后也没能见面,却自以为用一双耳朵见证完别人的人生。还有,留学生的爱情也其实比谁都更现实,他们见过的世面越五花八门,对另一半的要求就越具体。身处这样的环境,很难遇上心无杂念又志趣相投的人。 不管是村里糟糕的公共交通,还是城市里分散的居住区域,离群索居会拉高相聚的成本,所以若不是每晚开趴的社交爱好者,留学生的朋友一般少而精。就算拥有了肝胆相照的朋友,由于大家活动范围很广,毕业后就会相隔千里,甚至上万里。悉心创造的小世界,随着读研和入职时搬家卷土重来。就像我,一个月前离开村里搬来波士顿,正在重新找寻精神落脚点,重新建立新的人脉,重新去适应新的环境。
独居生活?可以不穿衣服在房间里走动,可以独享四菜一汤的外卖,可以很大声地讲电话。堆满衣服的两个行李箱横摊在地板上,压着说走就走的暗涌;交友软件刷到附近几公里有人,才觉得疫情期间空荡的马路有点实感。窗外有警笛声和汽车轰鸣,楼上是跺地板的脚步,楼下是犬吠,街边还有孩子尖叫打闹。但那一刻,我只是躺在床垫上看着风扇发呆。四年了,我还是很难在这个陌生的国度找到归属感。 然而经历过这些以后,你将会收获被迫提升的社交能力,过滤下来最合适的朋友,门当户对的恋人,或是孑然一身面对孤独的勇气,如同陈年后味道复杂的葡萄酒,脱离对外界的依赖,自身还是丰富饱满,充盈自洽。

先入为主的谬误?

还有个时常被人诟病的点,就是海外留学久了,消费观容易被大环境影响。生于中产工薪家庭,自诩节约的我,大学前三年躲过了,没想到临近毕业还是没能抵抗住奢侈品的诱惑。
在毕业后的寒假,我将一部分生活费投入在了那些闪闪发亮的大牌包包和鞋上。满足完四年来隐约存在的自卑感和虚荣心之后,我开始反省。倒不是懊悔这几笔少量可控的开销,而是想分析我明知是消费主义陷阱,却仍然要体验一把的矛盾心理。后来我想明白了,我购买奢侈品,也许是源于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 我有个家境优越的闺蜜,她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像是丰富的社交圈,还有宠爱她的父母等等。奢侈品内含的象征符号,让拥有的人会带来共鸣,产生我跟她是同类人的错觉。
但我很快意识到,对奢侈品的执念,蒙蔽了我的双眼,使我选择性忽略了她身上真正的闪光点,像是勤奋刻苦,自信大方,举止优雅,内心从容等等。我的方向本身就错了,如果我想成为她,应该去学习她的优点和长处,而并非死盯着她的购物清单。 我想,那些抨击留学生的人,是不是也落入了同样先入为主的谬误之中?同样一个人,有人在看他穿了什么,有人却在看他在读什么;同样一个人,有人看到了他争取着公平正义,就自会有人只看到他的愤世嫉俗。 每种生活方式都会有无数的解读,留学到底会不会加重攀比心,事在人为。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种留学,也正因为这样,我更鼓励你有机会自己去感受,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说。
可是,谁又能想到,托福听力裸考4分,全美六十多位公立大学的我,会去哈佛读研呢。还记得那枚替我决定是选文科还是理科的硬币吗?若是丢到了文科,我后来应该参加了艺考,报传媒相关的专业,或者学了中文系,过几年会成为当年梦想过的语文老师……具体怎样我不清楚,估计我妈不会提议送我出国。当初看上去那么艰辛的路,好像最后也稀里糊涂走通了。 所以啊,假如家里有条件,要不要出国?不用太纠结,随心就好。毕竟,到底是读博还是工作,回国还是留下,传媒还是心理或者教育……现在的我每天仍然面临这些新的难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又有谁说得清楚呢。 此篇献给所有在迷茫中的年轻人。

推荐阅读

?美国留学生日常图鉴:留学生的浅___一下,一个梗概括真实的留学生活 ?如何被人一眼认出是美国留学生?美国留学生是怎样穿搭的? ?美国留学生活指南:国外生活是什么样的?应该提前做哪些准备? ?留学背景提升-为申请加分的高含金量数学竞赛盘点,参加就是赚到! ?疫情之下的留学生生存指南:应该如何避免感染?发现身边人感染了怎么办?
  • TD北美留学进化论    微信号:testdaily
  • 关注托福/SAT/ACT/AP等北美留学考试,关心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我们写有趣的推文、做有价值的产品、运营有温度的社群、出产原创的资料,还出版了几本备考书籍……所有这些,都只为帮助北美留学党更好的备考,欢迎...
  • *侵权请邮件联系563067852@qq.com,安排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