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老师点评
每次在AP教师招聘中,我都会和面试的新教师强调:要想把AP的班课上好,是件不容易的事。理科项目的班课一般都是几十人的大班。课程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够解决大部分学员的共性问题,同时尽可能兼顾解决个性问题。所以对理科教师来说,需要有很强的控场和平衡能力。而要练就这种能力,学术功底不错只是个基本要求。在此之上还得有很强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的新教师培训也是奔着这些想法展开的。 接下来,谈一谈我们新教师培训的流程及对应思考。第一堂课:见贤思齐
新教师刚加入,对很多基本情况还不了解。所以在TD后台新增模块「薪火计划」中,我们安排教师培训。在一共3天的学习中,老师们需要学习教师规范的基本要求、了解班课和1对1产品服务产品概况、并最终落实到思考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TD教师。 [caption id="attachment_56350" align="aligncenter" width="2190"]

严格的学术测试
对教师工作有基本的认识之后,接下来就进入学术测试阶段。很早以前,在刚入行的时候,听到过一些说法:“老师嘛,会讲才是最重要的,对着答案讲的清楚就可以。”正所谓求上,往往得中。求中一般得下。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新教师,那未来的授课水平很难获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因此,新教师需要在较快的时间内通过严格的学术测试,这是我们对TD教师学术基础的底线要求。学术测试一般使用AP考试题,按照正常考试要求的时间进行。在限时作答的压力下,优秀的教师往往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并在未来的授课中,也往往有不错的表现,完全能够胜任班课的教学教研工作。 [caption id="attachment_56363" align="aligncenter" width="934"]
教研批课: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觉得我能讲”和“我讲出来原来是这样”的差别,是新教师在第1次批课后经常会总结的点。从前期的刷题备课、学习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到第1次批课呈现,一步一步走来,到这里才是新教师最需要跨越的一道坎。批课也有3次以内通过即达标的设定。新教师往往会在第2次或者第3次才能最终通过。 问题多则需要一个个来改。第1次会重点对线上授课的技巧、授课逻辑给出批课建议。第2次重点对学术方面以及第1次的问题是否调整给出批课建议。最后第3次则是整体打分。我们设计了在学术、互动、表达、整体效果共计4个纬度,12个小项进行打分,最终通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而批课的全部内容,一定会形成文字并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新教师,方便新教师后期参考调整。 [caption id="attachment_56365" align="aligncenter" width="1320"]
总结和期待
进入暑期以来,理科教师团队有一波新教师集中加入。这其中不乏有优秀教师潜质的新老师。目前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顺利通过教师培训、学术测试、批课、大教研展示等环节。 这套培训流程本质也是前期教师人才筛选机制。能顺利通过的新教师,这其中也必定是付出了许多努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雨阳老师,在准备第1次教研展示之前,因为担心自己可能会表现不好,所以单独录制1个音频课程让我给些建议。因为这次的充分准备,雨阳老师的授课也在第1次教研会展示时,获得了教师组老师们的认可。 [caption id="attachment_56366" align="aligncenter" width="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