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和别人开玩笑说:不是我们把对手打败了,而是我们把对手熬死了。一年365天,我们的公众号可以做到推送365次,仅此一条,就可以筛选掉90%以上的竞争者。这样的成绩,来自张然和他的小伙伴们。 张然从实习生开始就在TD,随着我们一路成长。他对内容有着很高的要求,总是尽全力不辜负读者的期待,这种高要求并非来自KPI,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追求。虽然我们不能期待所有人能够把工作和个人的兴趣结合起来,但张然显然是很难得的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人。希望他可以把故事,写的更长远。

——曾老师点评

大家好,我是张然,TD的新媒体运营,因为微信名,也有很多人叫我茶叶蛋、茶蛋、蛋蛋等等等等,和蛋相关的名字几乎都可以和我产生联结。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工作中一些有趣和感动的经历,也希望能通过这些小故事让大家了解新媒体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内容。

一个标题背后 藏着N个备选标题和崩溃的编辑

对于新媒体文章来说,标题作为门面担当,对阅读量和转发量有着决定性影响。 一个好的标题,要能够把文章的核心观点传递出来,同时还要巧妙、有冲突、有转折,还要“高大上”。这就导致了短短二十几个字的标题,往往要用超过一个小时来确定。最夸张的一次,甚至是在推送文章前1分钟才最终确定标题。 正因如此,在对标题筛选最严格的时候,我会要求整个编辑部一起来起标题,最终凑出近20个标题,筛选掉明显不行的,最后留下3-5个标题,四处问询。具体场景如下: 下午4点,茶叶蛋收到了稿子,在对内容初审之后,陷入沉思。“这标题,怎么这么烂?”于是快乐又痛苦的标题时光来临了,1.2.3.4.5.6.6.7.8.9…15,15个标题诞生了。 下午5点到7点间,是野生茶叶蛋出没的高峰时段。 “Hiiiii涂老师~你觉得这几个标题哪个好呀?” “Hiiii超哥,这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呀?” “Hiiiii王老师,你觉得这个标题咋样呀?” “妈,这个标题你能看懂吗?”“你说什么?”“噢噢算了没事。” 就这样,我厚着脸皮硬是整出一个“隐形智囊团”,并且人数不断增加,到后期直线拓充到15个人,甚至连已经去美国上学的前任小编都免不了被我骚扰,直至聊天内容变成了: “在吗?” “发我吧” 这或许就是用户习惯培养吧,我想着。

为了拉有才华的编辑入伙 我把面试场地放进了酒吧

TD每年都会招募一批小编,其中有慕名而来的读者,也有一部分是我主动邀请的,其中2jdc就是我步步为营哄到TD工作的编辑代表。 在19年秋天,我在收到了来自2jdc的第二篇投稿,介绍了他在加州被抢劫的经历。文章效果很好,我也因此对这个文笔颇有特色的小伙子印象很深刻。恰好他也在北京,我就顺势邀请他去天堂超市畅饮一波(没有打广告的意思)。 “来当编辑吗?”“好啊!” 就这样,一场“酒桌招募”完成了。随后的一个月,2jdc成为了TD的线上小编。 但我的目标并不仅止于此。 “2j啊,工作一个月了,明天要不要来TD线下玩一圈呀?”我诚心地发出邀请。 “噢噢好的!”2jdc爽快的答应了,此时的他完全没想到第二天会面临什么。 第二天早晨,2jdc早早来到了公司,我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光速安排了工位,开始对选题,并且安排写稿。 2jdc就这样毫无防备的开始了第一天的线下实习,一干就是一年。 “我隐约记得那天你是叫我来玩的,不知道怎么的就工作起来了图片”后来2jdc每每谈及此事,都会模仿我当时的口气: “要不要来TD玩呀?” 害,招人嘛,总得有些技术活才行。

追热点-对抗起床困难症的绝妙方法

俗话说得好,没见过凌晨12345点北京的新媒体人,是没灵魂的。而其中最强的驱动力,非热点莫属。 热点,对于公众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吭哧瘪肚写的3000字,可能不如热点上囫囵吞枣的500字带来的效果好。同样的事情,蹭到大众关注的热点,阅读量都会比平时翻倍。 犹记得在去年疫情肆虐,导致标化各种受影响时,无数的爆款文章都出产自凌晨一两点以后。甚至在过年外面放炮的时候,我们还在打着电话聊热点、想策划、写文章。而那段时间,也让TD公众号迎来了一波阅读量小高潮。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两次,我下班走到地铁站,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热点给拽回了办公室,那是QS首次发布美国大学的排行,和U.S.News相去甚远。于是快速动笔一气呵成,TD的第一篇10w+就诞生了。 没过两天,另一则新闻在留学圈刮起了小旋风——一位人大代表提案,大体意思是说可以让没法出国读书的留学生在国内就读大专院校(当然还有其他几个措施,不过这个争议最大)。 最初我并不打算写这件事儿,主要因为我并不觉得这个提案有多值得挨骂,毕竟只是疫情期间的临时想法,这时候能照顾到留学生的人大代表又能有几个呢? 但很快,另一个脑洞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如果留学生上大专,应该对应哪些学校呢?我和一个编辑快速合作,一篇抖机灵的文章就出来了。只是没想到文章光速出圈,到最后阅读量甚至突破了200w,当晚留言放到上限——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放出留言的数量是有限制的。 这篇文章从阅读量这个维度来看,绝对堪称完美,几乎一己之力完成了半年的kpi。但带来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当然,有时候你输出的文章,在大众传播中并不一定就能够代表你最初的想法,会更多的被读者赋予另一层含义。 所以这篇文章在高兴之余,也为我敲了一个警钟。什么热点都可以追吗?写了就一定能推吗?并不是的。 我还记得去年的大年初一,恰逢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确定人传人之际,却爆出宣布“暂未确定新冠人传人”的高福院士在疫情之初的一篇柳叶刀论文中,提到出现了一些人传人的现象,一时间,无数人把矛头转到了高福院士身上,骂他不负责任,发现有传染现象却不说等等言论甚嚣尘上。 作为吃瓜一线,我们在凌晨1点立刻跟进了这个消息,洋洋洒洒两三千字很快搞定。但是,在后续的资料查找中,了解的越多,我的纠结就越多,这一切真的可以直接甩锅给高福吗?随着收集到越来越多的资料,并且和编辑讨论后,凌晨4点时,我们放弃了这篇文章。 现在想来,很开心那时的我能够下这个决心,没有被阅读量主宰。 总体来说,做北美留学公众号,经常要对抗时差。眼睛一闭一睁,一个热点就来了,眼睛再一闭一睁,一个热点就错过了。稍微犹豫一下标题,已经有N个公众号推送了。 你无法战胜起床困难这个恶魔,但更恶的恶魔——热点,可以做到。

好的文章值得尽全力优化

如果问我这份工作带给我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那我的答案一定是打造出爆款文章。但这个爆款并不一定只体现在阅读量上。 TD有一个经典栏目叫「申请手册」,很多同学会来投稿分享他们在申请学校时的辛酸苦辣,以及经验建议,这是一件让我头疼又热爱的事情。因为投稿的同学文笔差异很大,很多同学有好的故事,却无法把自己的感受准确表达,因此很多文章都需要经过3遍左右的修改和优化才能形成流畅的故事。 在修改期间,我需要反复去在文章中给出详细的修改点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改,意义是什么。比如有些同学提建议的时候总是“你应该xxx”,那我就会告诉他这样分享说教味很浓,反而少了一些分享的真诚,再附上一个例子,确保他能够理解。夸张的时候,一篇文章的改建议会超过初稿的总字数,甚至初稿和终稿完全看不出是一篇文章。 这个修改过程,累是真的累,麻烦程度远超过自己写一篇文章,但我总觉得这件事是有价值的。看别人的故事,走自己的路。并不是要复制别人的路,而是让后来的人能够多一条路,多一个参考,多一重启发。 还有一篇印象很深刻的文章,来自我们之前的编辑Scarlett。那时候,恰逢国内疫情好转,美国疫情爆发时期,很多人因为停航无法回国,其中不乏之前在国外奔走为国内筹集口罩和防护服的留学生。并且还要承受着网上“千里投毒”等一系列的网络暴力。 回国这个问题绝对是当时的一大敏感问题,稍微写不好就是两头不讨好。并且我们都知道,停航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但如果稍微换位思考,国内心急如焚的家长,看着国外疫情肆虐,而自己的孩子困在外面无法回国,是多么的焦虑和懊恼。有些家长甚至曾经在后台说“真的很后悔送孩子出去。” 我企图寻找到一种观点能够对抗网上无脑的暴力言论,也给予家长和滞留留学生一些安慰和表态。恰好那时候TD的编辑Scarlett也留在美国,在我们的聊天的过程中,她说其实自己现在并不想回国,在国外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但是真的很难过听到网上一些“千里送毒”的言论,当那些言论数量过多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委屈。 这个观点就像一个炸雷击中了我,当即我们就定好大纲,完成了这篇「我不是一定要回国,只是希望家里能留一盏灯」。这篇文章最终阅读量停留在了5w,但在我心里,这篇文章的含义远不止5w这个数字这么简单。 此外,在LGBTQ、抑郁症、进食障碍、性教育方面,我们都通过倾听用户的声音,出产了优质的内容,这也让TD的公众号变得更加包容、多元,能够有更多的用户愿意和TD分享他们的故事。毕竟,留学这件事情,并不仅仅只有学习和申请,心灵和观点的探讨同样重要。而我,也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儿——出产/发掘好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

结尾

我经常会回想起自己最初来TD面试的场景。大四的我在实习僧海投了一波简历,随后某一天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 “喂,是张然吗?我是TD的大漠,我收到了你实习僧投的简历” TD?退订?痛点?土豆?我努力抑制住了自己抖机灵的冲动。 “噢噢是啊,您好!” 一番交谈后,我成功来到了TD面试。其实具体面试聊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自己面带八分羞涩的说出了一句“我想陪着一个创业公司成长,看看一个公司是怎么从小变大的。”现在看起来,这个愿望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