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康星麦迪逊,一所世界顶尖的著名公立研究型大学,在2020年U.S.news中排名46名。
来自创作计划的蓝染同学,活动是体验游戏,选校是头铁少女,文书是人工智能(障),生日是六连拒,最终走进了UW-Madison,冥冥中也找到了充满机遇和希望的归属。我们一起来看看蓝染同学的独特经历。
自我介绍
我是蓝染,不是死神里的大反派蓝染,是来自沿海某高中,平时喜欢打代码画画弹琴,偶尔给TD写写稿子的蓝染。(如果你之前看过我的文章并意外的记住了我的名字,那真是太棒了XD)
大概两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高生,中途因为一些原因转到原高中的国际部。小时候的梦想是哈佛,普高的时候觉得是藤校ok,申请前期暗暗期待前30,不过最终选择了所谓保底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offer。
虽然接下来这个故事比起知乎上很多大佬的经历少了那么一丝激动和辉煌,但如果某个句子,某段经历给你带来那么丁点收获,那真是太好了呢~
标化成绩
托福:86→106
SAT:1420→1460
SAT2: 物理数学740+800
AP:5分:微积分BC, 统计,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物理C电磁,心理
4分:英语语言与写作,物理C力学,CSA
“TPO难?还是五三王后雄难?可汗难?还是压轴题解题思维难?”
或许因为年少的蓝染成绩一直都不错,仗着小聪明裸考也能年级前十,在长辈同辈真假半掺的赞扬声长大的她对任何考试都有着“鲁莽的自信”。同样的,第一次听说“托福,SAT”时,她只是发出了轻蔑的哼声。
然后就被光速打脸,一直暗自觉得自己擅长考试的中华少女被怎么也刷不出来,随便就能扣个几十分的出国留学考试摁在地上摩擦,只能大把大把地给CB爸爸送钱买来一份怀疑自我。
我是中途从普高转到国际部,裱花准备从零到有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况且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自学的人,从小学起就喜欢一个人独自坐在后排看书刷题,到了准备SAT托福AP时自不例外。整个备考的过程除了一开始上的介绍性的基础班和期间零零散散找人辅导以外,基本都是在自己刷题,琢磨。
虽然说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很好(毕竟准备时间不够而且本人基础不好),但是我还是很享受从对一篇篇SAT文章的懵懵懂懂到逐渐摸清CB的出题逻辑,从一份份看似无关的高分作文里找出大佬的共同点,对托福文章的头痛到总结出“十分钟不看全文也能做全对的”的方法。
自学的好处就是,对于每一种考试/科目,我收获的不止是一个干巴巴的分数,而是许许多多仍记录在案or印在脑海影响我日后学习的方法总结。比如光是SAT语法我就有一个专门的错题总结。这份excel表帮助我从一开始错20几个到最后基本只错0-1个:
AP自己总结的笔记
然后到考前都会照着笔记分析给自己总结几句简单的话:
虽然我一开始也是一心想出分,坚信110+1500+就是我的标配。但是后来也认清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虽然没出分,但我还是收获良多”也没什么不好。或许一开始坚定自学的是一个“骄傲又急于想证明自己的”小女孩,但是经过一年的“摧残”后,我也变成了一个“清晰认识并痛快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反思总结,自律”的更加成熟的准大一新生了XD
那么,究竟是TPO可汗真题难,还是王后雄天利38套难呢?不过都是思维逻辑的游戏罢了。
活动
做活动?我只不过是在打游戏呀。
因为一开始并没有“专门做活动”的想法,每一个“活动”都是自己机缘巧合的自主选择,所以都很投入和快乐。到最后申请季总结的时候才意外发现:啊原来蓝染这个人还是很丰富多彩的嘛。说好听点,我的活动特色是:持续性&跨领域;说通俗点,我的“活动”只不过是随着性子的人生经历。
竞赛
先说说竞赛,比较重要的是ACSL (一个coding的比赛)团队打入总决赛和个人一个小奖。这场比赛是累计积分制,一共比四轮然后到总决赛为团队编程+笔试。其实当年我就是个蒟蒻,前两轮排名垫底,看着周围的大佬轻松完成我只能在角落自闭焦虑。好在我这个人就是不服输,硬是撑到了最后,以压线的分数进了总决赛,然后又憋着一股气每天刷题到半夜,最终走上了领奖台。
当时的心情记录。现在每次否认自己的时候都会看一看鼓励自己XD。
另外的比赛就是语言学奥赛国三,各种写作比赛的奖和钢琴的国际/国内奖。
专业类活动
首先是专业类的活动。我从初一开始就觉得学校编程社里有个帅哥,所以混了校编程社并最终混到了社长,后来见到了更多的帅哥并坚定了学CS的信念XD。其实社团教给我的很多是技术以外的事情。
5年的社团,编程的能力没提高多少,倒是变得很会和老师领导打交道,油嘴滑舌把大佬/萌妹子哄入社团,认识了一大帮朋友和小弟。其次是在学校当CS tutor,说白了就是每天滴着眼药水写教案出题出坑,喝着咖啡含着润喉糖给大家讲课答疑。
非专业类活动
其次是非专业类的活动。感谢我的妈妈从小盯着我练钢琴,让我养成了每天不练琴就手紧的好习惯,哪怕期末考写不完作业,也要跑去闷热的琴房喂两个小时的蚊子。一开始是正正规规弹classical music参加比赛音乐会,到后期也混了乐团,各种乐器伴奏和给合唱队伴奏等。这么一来我竟然坚持了10年日复一日的练琴,现在想想也不可思议。
HSYLC+HWEEK
另外对我影响很大的是众所周知的HSYLC+HWEEK。当时我还是一名害羞,英语应用能力0,甚至有点自闭的普高孩子。
HSYLC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还算是全英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大佬鼓励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别人。经历完9天后我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很勇敢很活跃,也让我不再害怕开口说英语,并决定变成一个主动,勇于改变的人。
而HWEEK则是让我坚定了出国游学的念头。短短9天让“在美国上大学“这种虚无缥缈的想法变成了”我要坐在红砖校园旁边的咖啡店里,和这样smart and supportive的同伴一起讨论学术与未来“这样切实的梦想。从别的城市的小伙伴到哈佛校园里的SL,这两个活动还让我收获了几个知心好友。每当我觉得很累很无助的时候,和大家聊聊天,回忆一下当时的坚定,就又元气满满的起来干活了XD虽然在填CA资料和文书时没有太体现,但这两个活动可以说是触发,支持我整个申请季的essence。
其它一些比较零散的活动就是visual arts & piano的作品集和在Stanford夏校的一个AI Program.
我觉得做活动就像给自己“织茧“,努力挣扎得越痛苦,破蛹而出的才是美丽的蝴蝶。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就越能在事后回想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满足。或者更像一个制作精良开放性结局的游戏,每个玩家都有不同的玩法,触发不同的关卡地图。
一味的“抄作业、找攻略”或许能让人快速通某一关,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体验游戏本身,发掘自己的乐趣与策略”才是这游戏的核心王道呀XD
CS头铁少女的选校
我决定勇敢地放上自己的school list和录取结果(捂脸.jpg),前方高能!(未标明专业全为CS)
可能跟大多数人一样,我是一个嘴上不说但内心还是暗暗期待可以上名校的人。17岁的我还是太年轻,对未来极度自信其实并不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且“贪得无厌”,又喜欢文理学院的教育环境又想要去一个CS氛围浓厚的学校,所以选校一度十分纠结,跟Counselor也起了不少争执。
ED1是个失误,WFU是一个我越了解越不想去的学校,但还是顶不过多方压力和当时还有的名校情结选择了ED他。交完申请后满脑子后悔和绝望,收到拒信那天绽放了如释重负的微笑。
而Smith则是我的心头爱,认识她则是在某个LAC文理学院巡回展之前,为了不尴尬蹲在门外把在场的学校全部快速School Research了一遍。结果有些偏理工风,星期五会一边上课一边喝下午茶,处于五校联盟的Smith College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时看完官网就觉得“WOW COOL!”有种一见钟情的心动。
整个下午都耗在了Smith College的摊位前,用蹩脚的英语向招生官”示爱“。虽然知道Smith在中国的录取难度也很大,认识的往年录取学姐都是闪闪发光的大佬,但我还是毅然决定奉献出我的ED2。至于保底,我基本选的都是CS排名高但综合排名一般的学校。
比较遗憾的是,其实我的梦校是CMU & Wellesley,文书也很早就写好了。但是我的托福口语并没有到25,以及Counselor的劝告,决定“现实一点”最终放弃了申请ED。申请季过去了小半年,很多事情都释然了,唯独这件事仍过不去。
其实选校这一块我做的不是很好,再加上申请得都是CS这种铁头竞争的专业,以至于差点吃了“全聚德”。如果有时光穿梭信使的话,我一定会给当时的蓝染三句忠告:
1.梦校不要妥协。要自信!冲冲冲!
2.Match校不要当儿戏,学会妥协,认清自己不足,结合现实情况和更多因素多订几所。
3.慎重CS啊。
文书
蓝染写文书写到怀疑自己究竟是个人类少女还是人工智能(智障)。
主文书
主文书的idea很早很早就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了。因为申请专业是CS,同时我又热爱人文音乐与艺术,也做了跟AI相关的program,所以我的主文书是以“Turing Test”(一个人工智慧的测试)的风格为基础,自己是“被测对象”。
具体的故事是自己在Coding和Piano两个”friends“之间的暧昧不清(仿佛一个渣男),表达这两个“friends”是如何帮我找到自我定义的。
节选
最终以一个问题来结尾,让读者自行判断,“我”是一个learning machine还是creative human。
UC文书
UC的文书有不同的主题,且有字数限制。属于需要简练文风但又引人入胜让人马上get主题的文书。我的CA文书写得非常愉快快速,大致过程为:
1.挑问题
2.简答,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了XD)
3.挑活动素材,写
我四篇主题分别为:
编程社的经历(leadership)
ACSL的比赛经历(persistence,成长蜕变,孤独和自信)
哲学的思考(reflective, 探索精神)
钢琴和绘画(creative, persistence, empathy)
关于素材与灵感
很多人问我怎么写文书才能“写得爽”。个人觉得是一部分原因是本人脑洞大,平时思路清奇,随便一点小事就可以联想出一大段东西,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是一个记录者。无论是活动感想,读书笔记,走在路上的有感而发,还是奇幻的梦境,我都会第一时间详细地记录下来。所以到了真正写文书的时候,我不是从零到有的创作,而更像把之前写好的片段删减排版。这样效率就很高了。
至于灵感。我觉得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和机缘巧合的瞬间。比如说WFU许多prompts的思路都来源于我平时看过的书和关注的一些奇奇怪怪的projects。以及我平时无聊会看一些学校的毕业演讲和TED, 因此记下了不少“好词好句”和逻辑思路。
至于机缘巧合,我写东西的时候喜欢听歌,一些歌词也给了我不少文风,格式上的灵感。比如说UC的某篇文书我就是在“Remember the Name”单曲循环下完成的。主文书的一部分灵感则要感谢“Call me a Spaceman”。
中介
因为我们学校有Counselor而且我觉得我的Counselor还蛮靠谱的,再加上我喜欢拥有主动权,所以压根没有过找中介的想法。至于体验后的最大感想就是:
要勇敢
自己的申请自己的想法最重要。想冲什么学校,有什么事情就说出来,别害怕丢脸和别人的眼光。别窝着藏着。
学会沟通
因为对方是成年人,所以用成年人的方式去沟通可能会更有用。比如说我每天就路过办公室看下我的Counselor状态怎么样,开不开心,累不累。状态好的话赶紧就去麻烦TA。
首先觉得对方是“人”,是“成年人”,再其次是“中介/Counselor”。我和我的Counselor的相处更像朋友,相对轻松。平时多去慰问一下,聊聊申请外的事情,开玩笑之余也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如果满脑子”我花钱买服务“的利益关系,可能会导致很多误会和矛盾,甚至无法说出口;但如果只是觉得“我们一起完成申请这件事”,大家可能会更愉悦,沟通更高效轻松。
一个小小小小的tips
如果害怕想要申请的学校被对方拒绝的话,不妨试着同时提出两个选择供对方选择。
比如说我当时想申的Wellesley和Smith难度都很高,直接提任意一个肯定会被pass。后来我学乖了就会问Counselor,“你觉得W和S哪个更适合呀?”,而对方一般也会从中挑一个。不管挑哪个都有我想要去的学校,也达到了目的XD。
一个小小的总结
我一度也是野心勃勃,或者不自量力。我想着我的裱花总能刷上去,毕竟我可以一天学10个小时每60分钟背一百个新单词。我想着我会录的很好,毕竟我还有smith的defer她总会爱我。AO说我很impressive 好好努力RD的几率很大。
我以为我会写下自己的故事,跟学弟学妹淡淡地吹逼。可是并没有。
我的sat还是不想提的分数。我总觉得还没结束,还有希望的申请季在伯克利上个月跟我说sorry的时候悄然结束,我想去的文理学院一所一所reject,我去了我的保底校,那一年六个月都在飘雪的北方。
我一度认为我的心态很好,但我也没想过我其实也很自卑。今年年初的时候总是睡不好觉,小小年纪就心律不齐。生日的时候收到了六连拒。我不想面对任何人,尤其是成年人。我不太懂他们的心境。我看着我自闭的朋友们忽然发现我也不怎么会安慰人。
恍然大悟:哦或许原来我们都没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看过(就算现在我可能也不能完全接受)可又如何呢。
我想我们还是可以试一下:承认自己不那么伟大,去诚诚恳恳地努力,普普通通地做事。去一个可以承载自己努力和梦想的地方(或许它没那么大),擦擦汗水重新开荒一片土地。(因为我没有放弃成就伟大,而现在的一切不过是必经之路)
申请季呀,不过就是个促使少年们反思自我,快速成长的一小段人生而已呀。
写在最后
虽然你可能会读到很多大佬进top20的故事,演讲,宣传,看到pyq的大佬post自己的成就,offer,对自己手上寥寥无几平淡无味的offer感到焦虑甚至自卑。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差不多。所以,不用慌,虽然和别人的相对速度差看起来变大了,但不代表自己在减速,自己在后退。
UW-Madison在去年这个时候,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随手一填的保底校。甚至在半年前,我都觉得在一众名校学子家长前“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是一个蹩脚的名字。
而此朝今昔,我坐在CS Building里看眼前的人们热烈讨论题目,偌大的讲堂prof在温柔地分享她去旅游的经历,身边的金发小姐姐不厌其烦地解释跟我小声解释,math课上大家的一起一脸懵逼,微信群里的朋友招呼去喝bubble tea,各种fair上数不清的社团和比赛资源……
我绕着湖边奔跑将冰蓝色的湖水映入眼帘,我坐在图书馆和due激烈角逐,我蹲在湖边给鸭子们喂面包。那个去年还在电脑前焦虑的少女一定无法想象,她在冥冥中也找到了充满机遇和希望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