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把时间线拉到足够长以后,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好老师,学术能力和教学心态甚至都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体力。皓天一直都是我们公司“精力旺盛”的老师的杰出代表,在上好课的前提下,他还能上很多课。天生的体力当然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但合理的时间管理和运动,是每个人都可以优化的地方。 老师是这样,其他岗位更是如此。人生的长跑到最后,拼的都不再是短时的天赋和技巧,而是体力。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旺盛的精力面对未知。

——曾老师

终于,我们终于和TD最忙的老师——理科项目的姜皓天老师聊上天了!本职是课时量霸榜的TD教师,私下传说是精力充沛的爬山达人。他身上神奇的关键词很多,或许你也有所耳闻。话不多说,我们直接看正文。

Q:先和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内容?

A:主要还是上课,数学类和环境科学的课程。大部分是数学课,包括各类AP、IB体系,以及大学的课程。今年也开始担任数学组教师组长,负责数学小组教师的管理工作,比如说教研素材的输出,以及排课等一些事宜。

TD课最多的老师

——213h/月,平均等于整月无休,每天上课7h+

Q:姜老师的课时量在TD一直遥遥领先,秘诀是什么?

A:主要还是体力好。到了AP旺季,除了正常休息和爬山,我的其他时间基本上都可以上课。同时,可能也是督导和销售比较偏爱我,所以我就一顿猛上。今年AP季,环境科学一门的课就快把我的时间排满了。 我倒是觉得TD老师都挺强的,今年4月很多老师的课时量都过150h了,有的老师排到了190h左右这样。我其实比别人上课时间只长一点点吧,可能体力要好一些些,心态平稳一些些,或者可能督导和销售更偏爱我一点点,所以就多上了一点点课。(谦虚)

Q:回顾今年4月AP冲刺季,你一共上了213h的课,当时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怎样的?

A:几乎每天都是上到晚上9、10点多,能一直作伴的人只有保洁阿姨,甚至阿姨都10点之前就走了。所以,在比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每天晚上最晚走的基本上都是我,负责最后关灯、关电、关门,我也终于找全了公司所有灯的开关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这是一个紧张的过程,4月整月没有什么休息时间,如果出去吃个饭什么的就得适度,不能太放肆,因为吃完回来还要继续上课。

Q:如果把213h这个数字直观化,平均相当于4月整月一天都不休息,每天上7个多小时的课,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A:就是年轻嘛,还是个小伙子。 保持体力很重要。对于我来讲,只要体力够,就可以稳定地输出课堂。第一,精神状态要好;第二,肉体要强健,这个时候体力和动力才会比较高,也会比较持久,缺了任何一条都不行。在老师已经把课讲得非常熟练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体力能够支撑多长时间的课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今年4月份,我整体感觉体力还是非常充沛的,没有到体力见底的时候。一开始比较疲惫,4月过半以后心态会发生一些变化,我就开始倒计时,想着上完就可以迎来5月的休息期,所以一直能够挺下来。(但是后来5月份刚开始我就被疫情“关”起来了,最后哪儿也没去成。)

Q:那么,有没有什么在工作疲惫时调整心态的方法可以和我们分享?

A:可以尝试享受延迟满足。比如,我们不可能在每天上完课实时收到物质回报,而是在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一次性拿到我们过去的一整月的付出对应的回报,但是这个时候那些疲劳都已经是过去式了,所以就需要把心态调整过来,这些课酬都是我一节课一节课讲下来的,去享受这种延迟的满足。 其实,做老师的成就感要更加明显一些。这个知识点学生上节课不会,这次会了,这种变化的反馈是很及时、很直观的。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成长,老师会感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如果遇到理解要稍微慢一些的学生,就比较考验老师的耐心,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期许,能前进一点就是一点,也是一种成就感。

Q:课时量爆满,除了体力好,也说明姜老师的课堂得到了充分认可,你认为学生喜欢你课堂的哪些点?

A:首先学术实力肯定要过硬。其次,也有课堂氛围和授课方式的原因,也就是如何把学术能力很好地输出给学生。 我总是给他们一种“你来学习一些百科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你考试,也能顺便让你听一些好玩的故事”的感觉,整体氛围非常轻松,课堂自由度高一些,相对而言学生的心态可能会更加放松,学起来也比较有意思。 特别是环境科学的课,我经常会穿插着讲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经历。 我本身在环境科学专业领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也确确实实有很多环境科学方面的实践经历支撑着知识的输出。比如,在讲农业种植的时候,我可太有话说了。在人生的前18年,我基本上每年都要参与到这种行为,农业种植的每一环我都深有体会,每次讲起来如数家珍。学生听起来趣味性和代入感很高,所以可能就会比较喜欢。

爬山达人

——姜老师和山的故事

Q:姜老师喜欢爬山这件事在TD几乎人人皆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爬山的?

A:2019年刚来公司的时候,我本来是喜欢骑行。但是骑行需要的时间更多,往返两天100公里,总得能在中间玩会,不然光骑100公里也有点”智障“。 后来,当时有个同事经常带我去爬山,我感觉不错,就自己开始练习,慢慢也开始爬一些大山,发现风景真漂亮。后来,就开始不断地去爬山,也会有很懒不想动的时候,但是现在基本上每隔一两周都得爬一次,保持一定频率。

Q:对于你而言,爬山的美妙之处在于什么?

A:强身健体,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态,是一种成本低,见效快的放松方式。爬山对于体力的消耗比较多,刚开始爬的时候很辛苦,但是,爬到半路体力值特别低的时候,就所有事情都不记得,进入一个放空的状态。同时山上没有信号,没有事情干扰。这个时候心里没有任何负担,感觉非常舒爽,可能有点类似“心流”的体验。下山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跑着蹭蹭下,特别欢快。

Q:即使总是爬同一座山,每次感受也会有不同吗?

A:其实每次很难复刻一条完全一模一样的路。总是在某个地方岔下去,爬着爬着就是另一条路了,而且山上四季变化,基本上一直在变。即使是走过的路,你也不可能认识每一棵树,每次爬的时候你会想,怎么上次没见到它。基本上每次都有新发现。

Q:姜老师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最近爬山的故事吗?

A:今年4月份空闲时间比较少,但因为山上长城开了山桃花,我特意去爬着看了一次,还专门拍了下来。 现在没有什么队友,每次都自己一个人爬,最近给自己爬摔了,整个胳膊全是血,一下子这一段时间身体都非常清醒。其实,有时候人一直在一个比较舒适,比较常规化的生活环境当中,就像主观上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一样,就是麻了。一旦受伤,身体上有一些非常真切的痛感,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身体就是属于你的。

从授课教师到数学组长

——姜老师的现在进行时

Q:在繁茂的课程之外,你是如何做好时间安排,完成课堂前后的备课、教研、复盘和更新等过程的?

A:主要是一个不断的自我思考的过程,其实比起专门花时间来做,我更倾向于随着上课随时调整。如果说学生对于课堂中某个细节有质疑或者建议,我下课就会尽快去复盘,这个部分怎样调整会效果更好,怎么设计课程才能让学生学起来更舒服,让它适合更多的同学。所以,课堂的更新是一个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持续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实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收获成长。 平时每周我们会有小组教研,每个月也有全体教师大教研,老师们可以一起探究、分享,互相借鉴彼此的优点。小组教研会更加专一地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主要围绕数学类学科知识难点进行,大教研通常解决教学大方向上的问题。无论是学术还是授课技巧方面,都是在持续精进优化的,厚积薄发。

Q:姜老师现在除了授课,还担任数学组长的工作,和之前有什么不同?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成长?

A:我们数学组老师们整体状态是很好的,实力也非常强,整体上成熟、稳定。大家能接比较多的课,能独立承担的工作也比较多,所以我管理起来相对更轻松一些。 管理小组会比上课更繁杂,随时出现的零碎事情比较多。有时候事情太杂,我在上课的间隙处理问题,注意力会被分散出去。很可能一个问题还没处理完,就要继续下一节课。所以对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要求比较高。 我本身性格比较粗犷,平时擅长的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以前只需要上课的时候,在这种细致事情的处理方面相对不是长项。现在,带领数学组是我的责任,我更加注重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学会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具体,更加有条理、有迹可循。

采访结语

短短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姜老师开朗的能量感染着整间会议室。姜老师平时看起来不拘小节,聊起天来,无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却似乎都很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哲学。采访刚结束,笑声的余温还来不及散去,他就已经抱着电脑匆匆奔赴下一节课堂了。 在TD的传闻里,他以“上课机器”、“爬山达人”的形象被大家熟知,喜提TD教师界“时间管理大师”的褒奖。而撑起这些传奇称号,实际上必然离不开过硬的专业实力、高质量的授课表现,甚至更需要强健的体魄、强大的行动力和毅力、积极的心态、持续的思考、独立的精神……这些非常重要又宝贵的品质,缺一不可。 可以一遍又一遍征服高山的姜老师,一定也会在人生的延绵山脉上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