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10月12日北美School Day SAT在北京时间今天凌晨刚刚结束,TD SAT教研组发现自己再次精准命中了本套卷子阅读的全部两篇自然科学文章(一篇合成分子,一篇恐龙重新分类)。我们说的精准命中,是指
TD公众号的文章和卷子上的Passage完全相同,一模一样。
本套卷子TD的第一个精准命中:
本公众号2021年8月11日推文
《恐龙分类分错了130多年?|| SAT干货》的正文部分,和本次考试压轴的passage 5自然科学单篇,完全相同。大家知道SAT阅读只可能带让你更加看不懂文章的图表,不带帮助你看懂文章的插图,我们的推文中不但补充讲解了恐龙老分类法的依据,并提供了帮助考生理解文章的插图。这篇文章难度较大,不看插图很难完全看懂新旧两种分类法的差别。
图片TD SAT教研组2021年8月11日推文截图-1
图片TD SAT教研组2021年8月11日推文截图-2
本套卷子TD的第二个精准命中:
本公众号2022年9月28日文章
《科学家用“猝火”制成以前从未制成的纳米粒子(英汉对照)》,和本次考试的passage 3自然科学文章,完全相同。我们还精准预测了一道词汇题distinct,并介绍了一些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如analogy)。
这篇文章也收入TD的背景知识课教材,TD SAT教研组为我们的背景知识课学员准备的教材全部严格遵循全文逐段英汉对照+详注+重难点白话讲解的体例。
图片TD SAT教研组2022年9月28日文章截图-1
图片TD SAT教研组2022年9月28日文章截图-2
另外,本公众号2021年9月28日的另一篇文章
《人高估自己(自我欺骗)是为了让大家也都高估他(英汉对照)》的主题,和本次考试的passage 4心理学文章的主题相同, 都是关于自我欺骗;我们也找对了科学家(崔沃斯),但是文章涉及的实验和这次考的实验不同,所以不算精准命中。
TD SAT教研组2022年9月28日另一篇文章的截图
接下来就是TD SAT教研组带来的对本次School Day的全网独家原创超详细考情回顾(因篇幅有限,我们仅回顾阅读部分,九千字,也够大家看的了):
阅读部分
Passage 1 小说
节选自19世纪后期英国文豪托马斯·哈代的短篇小说《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女人》。属于英美白人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难度虽然低于8月亚太把考生杀得片甲不留的《白鲸》,但肯定还是比当代作家或非母语作家的小说要难不少的。
小说的女主人公叫艾拉,喜欢看书,听母亲的话,为了饭票嫁给了一个枪支制造商马契密尔,后悔了也没办法。这一年夫妇俩去一个海滨旅游胜地去度假,看中了一套房子,想租下,但是房子里已经有一个长期租客,是一位单身男诗人,后来这个租客正好这段时间可以不在这住,就同意马契密尔和艾拉夫妇俩住他的房间。这场SAT拿去当passage的节选就从艾拉第一次走进这个男诗人的屋子看到很多书开始说起。艾拉自己偷偷用笔名写诗已经一年多了,她知道有个诗人经常跟她在杂志的同一页发表诗歌。后来艾拉住了两天,看了房间里书上的题名发现这个租客就是自己当成竞争对手的诗人罗伯特·崔维……(以下译文节选自译林出版社《哈代短篇小说选》,译者:张成萍)
……
艾拉发现后面的小起居室里的家具比起别处更加个人化,这正是那位单身青年的房间。破旧的书籍——都是优秀的版本但并非珍本——随意堆在屋子的角落里,有种奇特的含蓄态度,似乎前任房客并不认为旺季来的客人会有兴趣翻看这些书一般。房东太太在门口守候着,看马契密尔太太有什么不满意之处,好马上调整。
“我就把这间小房间作我的卧室吧,因为这里面有书。对了,那位离开的先生好像有很多书,他应该不会介意我拿几本看吧,胡珀太太?”
“哦,当然不会了,夫人。是的,他有很多很多书。因为,他自己也算是个搞文学的。他是个诗人——是的,就是个诗人——他自己有一小笔固定收入,足够他写诗啦,但是还不够让他飞黄腾达,就算他愿意费那份心思的话。”
“一位诗人!噢,我还不知道呢。”
马契密尔太太翻开一本书,看到了扉页上书的主人的签名。“天哪!”她接着说,“我很熟悉这个名字——罗伯特·崔维——我当然熟悉了,还有他的诗!原来我们占的是他的房间,被我们赶出家门的是他?!”
几分钟后,艾拉·马契密尔独自一人坐下,满怀好奇与惊喜地想着罗伯特·崔维。了解了艾拉最近的经历就明白她为何对他感兴趣了。她自己就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的独生女儿,婚后打理琐碎的家事以及为一个平庸男子生儿育女让她逐渐消沉,从前的恬静与灵气也似乎逐渐远去。在过去一两年,她试图为自己不幸搁浅的情感找到一个温和又恰当的宣泄口,于是她开始喜欢上了写诗。这些诗的作者署名均用了男子化名,大多出现在一些不知名的杂志里。但有两首则发表在颇有名气的杂志上,其中第二首是用小一些的字印在页面下方,页面上方用大字印的另一首同一主题的诗就是这位罗伯特·崔维写的。事实上,两人都为日报报道的同一则悲剧事件所触动,不约而同地以此为灵感写就了诗句。编辑在按语中提及这一巧合,并称赞两首诗都很杰出,因此特意将它们并列刊登。
从那以后艾拉,或者说“约翰·爱维”,便十分关注各种刊物上登出的署名为“罗伯特·崔维”的所有新作——崔维作为男子不会因性别受到困扰,自然也从未想到要使用女性化名。当然,马契密尔太太说服自己冒充男子写诗也有其好处,因为没有人会相信这些感情浓烈的诗歌竟是由一位麻木不仁、专心事业的轻型武器制造商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写就的。
崔维的诗歌与一众新晋小诗人的作品相比风格迵异:他的诗歌也许不算天才之作,但却激情澎湃;也许不算精雕细琢,但却多姿多彩。他既非象征派也非颓废派,应当算是悲观主义者,倘若该特质可用来形容一个人敢于直面人生的最坏与最好。他无意脱离内容单纯追求形式与节奏的完美,因此有时候诗兴大发来不及进行艺术加工时,他便会写下一些伊丽莎白体的不甚押韵的十四行诗,让每一位有正义感的评论家都不禁义愤填膺,口诛笔伐。
艾拉·马契密尔常常一遍一遍地阅读这位对手的作品,他的诗总是那么震撼人心,相比之下,自己的诗句却如此孱弱无力,这让她羡慕嫉妒又伤心绝望。她试图模仿他,但他的境界实在非她力所能及,这有时会让她突然无比沮丧。这样过了数月之后,一天她突然从出版列表中发现崔维把他未发表的诗作整理成册出版了,评论有褒有贬全看运气,但销量已足够支付印刷费用。
他的这一招促使“约翰·爱维”决定把自己的作品也整理一番,除了为数不多的已发表的作品外,还得把许多未付印的诗稿加进去,无论如何也要凑成一本她自己的诗集。出版的费用高得惊人。偶尔有几篇评论提及她这本可怜的小册子,但是既没人谈论也无人购买,于是,不到两周它就夭折了——假如说它曾存活于世的话。
Passage 2 伟大文献(双篇)
大概在1830年代,美国联邦财政状况良好,出现了中央资金结余,于是在参议院(在那个年代,参议院的权力非常大),就这些结余应该怎样使用,发生了争论。
约翰·克里滕登
塞勒斯·赖特
争论的双方是美国19世纪上半页在美国政坛活跃的几位著名参议员(名气略低于亨利·克莱、卡尔霍恩和韦伯斯特)。一方是代表纽约州的参议员塞勒斯·赖特(Silas Wright)和来自密苏里州的参议员托马斯·本顿(Thomas Benton),他们提议把财政资金结余用于国防,增强美国东海岸的工事。另一方是来自肯塔基州的参议员约翰·克里滕登(John Crittenden),他驳斥了前面两位的提议,反对把财政资金结余投到军事上去,主张把这笔钱用于改善国内的基础设施。克里滕登的文章水平更高,语带讽刺,让对方很难堪( withering sarcasm )。两篇文章的观点针锋相对,在考到双篇关系的题目时,相对容易做。
这几位参议员都被称为orator(演说家),他们的演说应该相当精彩,但是我们没有找到这两篇演说的原文,所以今天暂时不能欣赏他们的雄辩。
Passage 3 自然科学
最近,一个由来自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纳米科学这个“细小”领域迈出了一大步:他们首次成功制成了由多大八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纳米粒子,这八种元素之前一般都认为是无法被混合在一起的。他们此次制成的纳米粒子的名字叫“高熵合金纳米粒子”。把不可融合的东西成功融合到了一起,大大增加了纳米材料的版图和人类利用纳米材料的可能性。
之前的最好成绩是制成最多由三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纳米粒子,或者制成(虽然由多种元素组成但)混合不均匀的纳米粒子。所以这次研究制成了由八种不同元素组成的一体的纳米粒子,是一个重大进步。因为,在纳米这么微小的领域,把多种不同元素混合制成一个例子,是非常难的。
“构成纳米粒子的元素就好比是乐高拼装玩具里面的基本搭建模块,如果供你选择可用来拼装的基本搭建模块的颜色和尺寸最多只有三种,那么(不同颜色的基本搭建模块)的组合搭配的总数量和最后你搭建出来的东西的样式,也就非常有限。(以前非常有限,现在我们这次研究成功了,就不一样了)。这次我们团队在纳米粒子合成领域取得的成就像是在乐高玩具中把供你选择可用来拼装的基本搭建模块的颜色和尺寸给增多了,现在我们可以使用几乎所有金属元素和半导体元素来当基本搭建模块(那自然可以搭出更多东西来了)”。参与此次研究的一位科学家用乐高玩具来打比方说明这次研究成功的意义所在。
这次为了制成“高熵合金纳米粒子”,科学家们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分成两个步骤的“冰火两重天”法,即迅速而短暂地加热,然后又立刻迅速而短暂地降温。令钛、镍、铁、钴、金、铜及其他几种金属迅速升温到3000度的高温(此温度约为太阳温度的一半),但是仅持续0.055秒,然后迅速冷却,冷却的绝对速率为每秒降低100000度。3000度的高温会使得多种金属元素形成一体的混合物,极高速率的降温会使得刚刚形成的混合物保持稳定、不再分开。经过这么两个步骤,就制成了稳定的、多元素混合一体的“高熵合金纳米粒子”。
TD SAT教研组:这一段是讲研究/实验方法。flash的本意是“灯光快速闪一下”,在文章中的意思是突然高温然后突然降温。文章描述的过程,类似于炼钢、铸铁剑时的猝火工序(烧得通红的铁浸没到冰冷的凉水中,以增强钢的硬度)。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冷却速度要极快。
“我们使用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以前从来没有其他人把这个方法用在纳米粒子的制作上。此前一般大家都习惯用化学方法来制作纳米粒子,而我们这次用的是物理方法来制作纳米粒子,(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另一位作者说。
为了展示新制成的纳米粒子的一种可能用途,研究团队用这种纳米粒子当一种高级的催化剂,去催化氨的氧化。氨的氧化是制造硝酸的关键一步,而硝酸可以用于制造硝酸铵。硝酸铵可用于制造化肥、塑料和染料。结果表明,这种新制成的“高熵合金纳米粒子”当催化剂用获得了成功,氨的氧化成功率达到100%,获得研究人员想要的产品的成功率也达到99%。这证明“高熵合金纳米粒子”可以当成高效催化剂来使用。
Passage 4 心理学
节选自当代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的科普图书《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我国已经有汉译引进本。斯蒂芬·平克的其他几本著作(《语言本能》《心智探奇》)也有中文译本。
崔沃斯首先提出道德情感是对合作的适应,他也确定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试图传达一种对善意和技巧的夸大印象的问题在于,其他人必然会培养出看穿它的能力,从而在更好的说谎技术和更好的谎言检测之间引发一场心理军备竞赛。谎言可以因为前后自相矛盾(如意第绪语谚语所说,“说谎者必须有良好的记忆力”)或通过诸如犹豫、抽搐、脸红和出汗等被人识破。崔沃斯大胆地认为,自然选择可能有利于一定程度的自欺欺人,以便从源头上压制谣言。我们对自己撒谎是为了让我们在对别人撒谎时更可信。与此同时,大脑的一个无意识部分记录了我们能力的真相,这样我们就不会离现实太远。崔沃斯将这一理念的早期表述归功于乔治·奥威尔:“统治的秘诀在于把对自己无懈可击的信念与从过去错误中吸取教训的能力结合起来”。
自我欺骗是一种奇特的理论,因为它提出了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即所谓的“自我”既可以是欺骗者,也可以是被欺骗的对象。很容易证明人们容易产生自私的偏见,就像屠夫的秤被校准为有利于屠夫。但要表明人们容易自欺欺人并不容易,这在心理上相当于阴暗企业保存的“阴阳”账,其中公共的会计账可供大家窥探,而具有正确信息的私人会计账才是真正的账。
两位社会心理学家 (Piercarlo Valdesolo 和 David DeSteno )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可以让人们陷入真正的双重自我欺骗行为。他们要求参与者与他们合作计划和评估一项研究,其中一半的人会得到一项愉快而轻松的任务,即看十分钟的照片,而另一半会得到一项乏味而困难的任务,即解决数学问题四十五分钟。他们告诉参与者,他们是成对运行的,但实验者还没有确定决定谁得到哪个任务的最佳方法。所以他们允许每个参与者选择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决定谁会得到愉快的任务,谁会得到不愉快的任务。给他们选择的两种方法是:第一种是参与者可以直接为自己选择简单的任务,第二种是他们可以选择使用随机数生成器来决定谁得到了哪个。实验结果是,果不其然,人都是自私的,几乎每个人都为自己保留了愉快的任务(直接给自己)。后来,他们收到了一份匿名问卷,叫他们再评估实验,不引人注意地问及参与者是否认为他们的决定是公平的。结果呢,人类果然都是虚伪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说自己的决定是公平的。下一步,向另一组参与者描述这一组的自私的选择,并询问他们这一组的行为有多公平。毫不奇怪,他们认为这根本不公平。人们判断他人行为的方式与他们判断自己行为的方式之间的差异是自私偏见的典型例子。
但现在关键问题来了。做出自我欺骗行为的人,真的,在内心深处,相信他们的行为是公平的吗?还是他们大脑中有意识的旋转医生只是这么说,而无意识的现实检查者却记录了真相?为了找出答案,心理学家强迫一组参与者在评估实验时记住七位数,包括判断他们(或其他人)是否公平行事,从而束缚了有意识的思维。随着意识的分散,可怕的事实出现了:参与者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一样严厉。这证明了崔沃斯的理论,即真相一直都在那里。
我很高兴发现这个结果,不仅因为自欺理论如此优雅以至于它应该成为现实,还因为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线希望。尽管承认关于我们自己的妥协真相是我们最痛苦的经历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套防御机制来推迟那个可怕的日子,例如否认、压制、投射和反应形成——至少在原则上是可能的。可能需要嘲笑,可能需要争论,可能需要时间,可能需要分心,但人们有办法认识到他们并不总是正确的。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人还是喜欢骗自己的。在没有这些压力的情况下,更多出现的情况是是人们错误地判断他们所犯下或经历过的有害行为。
Passage 5 自然科学
1887年,英国古生物学家哈里·西利(Harry Seeley)首先按照盆骨形状将恐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叫蜥臀目(saurischian),下面又分为兽脚亚目(theropod,食肉,典型代表为霸王龙)和蜥脚亚目(sauropod,食草,典型代表为长脖子的雷龙)第二类叫鸟臀目(ornithischian),典型代表为头上有角的三角龙、全身有装甲的剑龙等。此后的130年,所有关于恐龙的教科书都是这样分类的,博物馆也是按照这种分类陈列恐龙化石的。
剑桥大学的一个名叫拜伦的博士生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了一篇论文,说这种分类错了,错了130年了。他研究的方法是,收集74种早期恐龙及和这些恐龙同时代的近亲动物的化石,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
经过研究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法,认为应该把蜥臀目兽脚亚目和鸟臀目合并成一目,不叫鸟臀目了,而是取一个新的名字,叫鸟腿目(Ornithoscelida),而蜥臀目蜥脚亚目的位置不动,和另一种叫埃雷拉龙 (herrerasaurid)的早期肉食恐龙归为一目,名字不变,还是叫蜥臀目。
旧的分类法比较直观,只看盆骨就可以区分;而新的分类法是根据共21项特征综合判断区分。按照旧分类法,蜥臀目和鸟臀目两大目恐龙都是有些恐龙有羽毛或类羽毛,所以科学家们据此推论:可能最早的恐龙全都有羽毛,后来有些恐龙失去了羽毛;按照新分类法,只有鸟腿目恐龙有羽毛或类羽毛,所以科学家们据此推论:可能最早的恐龙全都没羽毛,恐龙首次有羽毛是在蜥臀目和鸟腿目分开时,鸟腿目恐龙开始有了羽毛。
旧分类法背后的理论认为最早那一批恐龙都是肉食恐龙,新的分类法背后的理论认为最早的恐龙都是杂食恐龙——因为在最早那一批恐龙出现的时期(三叠纪中期和晚期),地球气候非常干燥,杂食更利于存活。
这个新的分类法如果是对的,那就动摇了过去一个多世纪恐龙分类法的根基。我刚听说这种新分类法的感觉,就像有人跟我说,“你过去一直以为是猫的动物,其实应该归为狗那一类。” 如果旧的分类法确实错了,那过去一个多世纪人们关于恐龙怎么吃东西、移动、繁殖、怎么过社群生活的研究,是不是也错了呢,也白研究了呢?
好消息是,一位科学家表示,新的分类法即使确立,对关于恐龙的其他研究也没有影响。
那旧的分类法为什么会错呢?原来是因为哈里·西利分类的时候,主要根据的全都是很晚才出现的恐龙的化石。而要对恐龙分类,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根源处着手,应该找最早期的几种恐龙的化石来研究。而在19世纪,哈里·西利等科学家能看到的,也就是最先被从地下发掘出来的,都是一些生活在恐龙王朝晚期的恐龙。打个比方,假如恐龙统治地球的整个时期(约1.6亿年),缩为一年,叫它“恐龙年”。那么出土化石最多、最为人们熟知的蜥臀目兽脚亚目霸王龙是这一年年底圣诞节时才在地球上出现,蜥臀目兽脚亚目驰龙是11月中旬才出现,鸟臀目剑龙和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的年代要早一些,但也是7月初才出现。 直到今天,人们发掘出来的化石,大部分是生活在“恐龙年”下半年的各种恐龙的化石。在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生活在“恐龙年”上半年的各种恐龙的化石中,也是几种早期蜥臀目恐龙最受关注,而出土的早期鸟臀目恐龙化石,非常少。
巴郎这次研究的突破,就是从早期鸟臀目恐龙化石开始的。他发现早期鸟臀目恐龙的化石和蜥臀目兽脚亚目恐龙化石比较像,就猜:会不会这两种恐龙才是一类啊?他把这个疑问告诉了他的导师。导师说,搞个研究,验证一下你的这个想法,应该会蛮有趣。 于是拜伦就花了三年时间,专门收集了74种早期恐龙的大量化石,这些恐龙大多数生活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对于那些在侏罗纪中晚期才出现的、为人们熟知的“明星”恐龙(比如霸王龙、剑龙等)化石,一概不收集。
然后他列出457项特征,借助计算机,仔细比较这些恐龙化石,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恐龙确实需要重新分类。此外,之前人们认为最早的恐龙出现的时间是距今约2亿3千1百万年或距今约2亿4千3百万年,而拜伦的研究认为这个时间应该再往前一点,是距今约2亿4千7百万年。
恐龙首次出现的地点也不在古南方大陆,而在古北方大陆(当时整个地球表面有两块大陆,一南一北)。
以前关于恐龙的新理论、新研究成果总是还没有正式发表,就先在恐龙研究的圈子里传开了。拜伦这一次非常注意保密,之前谁也没有听说,所以这篇论文的发表像一个重磅炸弹。效果还不错,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有些科学家表示接受,
还有的科学家表示修改教科书还为时过早,同意一个新理论取代旧理论,这个标准应该设高一些;并指出,拜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科学家比较倾向于支持拜伦。因为其实动物分类发生比较大的改变的情况,比我们想象得更常见。比如,现在还时常有科学家提出要把某些鸟和哺乳动物重新分类。而且,科学界至今对一些很熟悉,甚至已获取其全部基因组的动物的分类,还有争议。比如大象是跟树懒关系更近,还是跟马关系更近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都没有最后搞清。
TD福利&领取方式
好啦,以上就是10月13日的SAT School Day的阅读部分!希望这份超长超全的回顾,可以助你如虎添翼,早日拿下SAT!
想要领取历年SAT真题及解析的同学,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客服微信,并发送暗号
「SAT真题」,即可领取!
推荐阅读
2022年10月14日SAT出分报告:助力早申!北美curve飘了!
SAT科学文章削弱/增强题如何冲击高分?教研干货文章分享
2022年10月北美SAT考情回顾:阅读部分难度较大,TD精准命中小说
SAT阅读如何提分:SAT阅读2个月猛提70分是如何做到的?||一对一提分案例
机考SAT考场注意事项:这几个“不准”和“严禁”你一定要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