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对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的第一个精准命中:
TD对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的第二个精准命中:
TD对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的第三个精准命中:
TD对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的第四个精准命中:
公众号“TD北美留学进化论”2021年11月11日发布的文章《是什么人最先登上马达加斯加岛?》的正文部分,和本次考试的Passage 4考古学文章,完全相同、一模一样。下面两张截图中的标红地方都出了题(一道词汇题、一道推断题),认真阅读在考场上可以轻松选出正确选项。TD对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的第五个精准命中:
公众号“TD北美留学进化论”2021年11月6日发布的文章《南极冰川在融化吗?》的正文部分,和本次考试的Passage 5自然科学文章(双篇),完全相同、一模一样。看完下图中红框中的几百个汉字,初三的学生,也可以去考SAT,把题做对。
以上6篇文章全部收入TD SAT背景知识研习课教材,全部是全文逐段英汉对照+详注+讲解。如果考生提前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读到SAT阅读部分的伟大文献、小说等Passage的英文原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搞清楚文章全部难点,这应该是可以帮助考生提分的。对这个问题,有过备考SAT经验的同学和老师,应该会明白。
据同学们考后回忆,整套卷子的阅读部分难度适中;语法部分难度较大,让人“哇塞”(just wow),数学部分难度中规中矩。接下来就是详细的SAT考情回顾,看过等于考过:
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阅读部分
两篇自然科学文章难度不大。小说和伟大文献文本难度略偏难。考古学文章不难,出的题目较难。
Passage 1 (小说)莫兰走到窗前,从窗户外面往下看,就是停车场。她看到停车场有一个男人,外貌像是房子的管理人员,正在从一辆皮卡的车厢往下卸天然岩盐。莫兰想,早些时候在咖啡厅的时候,听到两三桌的人都在谈论天气预报说周末要来一场暴雪,他们都在担心会不会影响假期的出游和孩子能否顺利从学校回家。 莫兰还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碰到下雪,正好有一对泰国夫妇和几个印度学生在一起,他们第一次看到下雪,所以都很激动,目光中都流露出喜悦。他们在家乡都从来没有见过雪,来美国才第一次见到。他们一定把第一次看到雪这样的新鲜事跟家乡人说了,也一定让他们家乡的很多亲友惊讶谈论了一番。当时莫兰并没有那么享受那一刻。某一刻的体验固然好,但人往往会想起自己更早有过的同样的体验,就会觉得这一刻的体验并没什么。只有那些之前没有体验的人,某件事才会容易给他们留下特别的印象。具体到看到下雪这件事也是这样,只有在热带国家长大、没有见过雪的人,才会容易把初次见雪的记忆抬高地位、特别看重 。莫兰在北京长大,从小见雪见得多了。
冬天,后海西面的小山顶上会有积雪;地面上的雪被压结实以后,再被自行车车轮压出来很多车辙,有一次莫兰骑自行车经过,车轮在这些车辙上打滑,撞到了旁边同行的博阳的车轮(两人都摔倒了);还有一次,雪下得特别打,莫兰和博阳一起在院子里堆了一排雪人。这样的关于雪的回忆还有很多,如果莫兰愿意,可以任意选出几个,认定为特别有意义,而把其他一些关于雪的回忆,认定为意义不那么重大。 不过莫兰和美国中西部这块土地的联系也是伴随着一场雪而开始的。她刚来美国现在麦迪逊市待了两个半月,不过那两个半月就像她后来和约瑟夫离婚后分开以后那么多年的日子一样,就像落潮时海鸟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一涨潮就没了(所以她刚来美国的两个半月和离开约瑟夫以后的生活不太重要,只有在一场雪中认识约瑟夫到离开约瑟夫这段时间重要)。
莫兰心想: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一段时光产生感情和依恋,可能不涉及到哪个人吗?应该是不可以的。即使可以,那这样一个地方、时光也是荒凉、苍白的吧。因为邵艾中毒事件对莫兰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在莫兰的记忆中,北京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一个是邵艾中毒前的北京,一个是邵艾中毒后的北京。但是关于前后两个北京的记忆,也都不是她独自一人和这两个城市。(莫兰关于北京的记忆,是和邵艾还有其他几位朋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莫兰离开北京去广州读大学那四年,和北京的几位老朋友完全没有联系,但莫兰对广州大学四年那段时光的回忆,也和北京的几位老朋友有关。不在身边的人,在你的心里、记忆里,反而可能占更大的空间。 莫兰和约瑟夫离婚后在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生活了十一年,但是她在那里一直躲着见人,所以尽管那里夏天阳光明媚秋天多姿多彩,这个小镇对莫兰来说就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已,十一年的时间就像无聊的一天时间,莫兰对它没有感情。这十一年里,她并不是处于孤独状态,但是一直与环境隔绝。
莫兰和约瑟夫相识的那一天,黄昏时分,天也下了雪,不过不大。当时约瑟夫在停车场用手带着手套把挡风玻璃上的雪扫掉了一层。他主动提出开车送莫兰回去,莫兰想在雪中自己走回去,但是不知道该怎样拒绝,就对应了让他送。 “是时候换个新刮雪板了”,约瑟夫说。莫兰听了露出一副困惑的样子。约瑟夫看了,问她一切都好吗。她说一切都好,虽然他看起来仍然很担心,想知道她是不是头痛了,是否需要吃药。她本来不想再说,但她知道,如果她不说实话,她会不必要地让一个好心人担心。她向他保证她很好。她困惑其实是因为刚才没有听懂刮雪板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就这样,他们开始成了朋友,后来成了恋人。第一次见面,她连他说的话里面的有些单词都搞不懂,两人没有什么共同点,但因为对彼此都关心,他们的关系发展起来了。认识莫兰,让约瑟夫对自己以前习以为常的事物有了些陌生感。认识约瑟夫,让莫兰可以通过努力发现新事物(刚到美国这个陌生的国家,新鲜事物很多)来逃避在家乡遇到的事(邵艾中毒事件)的萦绕和困扰。
Passage 2 (伟大文献)
Passage 3
用金或白金分子当催化剂,可行,但是太贵了
最近,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几位找到了一种新的电催化剂。用这种东西来当电催化剂,同样能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而且划得来。这种东西就是镍原子。之前科学家们不是没有试过用镍当电催化剂,但是都是用的镍分子,因为金和白金也都是用的分子嘛。镍分子和其他传统电催化剂一样,根本得不出一氧化碳,而只能生成科学家们不想要的氢气和氧气。但是科学家们没有想过用镍原子。这一次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想了一个新方法,用镍原子!他们把一些孤立的镍原子镶嵌在一张石墨烯(graphene)薄片上。这张石墨烯薄片也极其薄,只有单个原子那么薄。结果发现,单个镍原子的特性和镍分子完全相反,却和金分子和白金分子相同。镍原子可以让二氧化碳分解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优先发生,成功率高达97%。
Passage 4 考古学/人类学
在SAT的passage 2或passage 4这个位置,最常考的是心理学和行为学文章,文章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而本套卷子是比较少见的,考的是考古学/人类学文章,文章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分析。讲科学家通过谷物化石推测是什么人最先登上马达加斯加岛。
在人类开荒地球各个大陆的整个历史中,一直有一个谜,就是马达加斯加最早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开始在上面定居的。 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大陆东海岸以东约400公里,是印度洋中最大的岛屿。在喜欢吃的食物、礼仪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马达加斯加人却跟西边几百公里的非洲大陆人不太像,而是跟东边9000公里之外的婆罗岛人相似。马达加斯加人说的语言也是不像非洲的班图语,而是跟夏威夷人说的语言相似。给马达加斯加人做基因检测,发现也是一半来自南太平洋岛屿和印尼等距离遥远的太平洋岛屿。以上种种情况,让科学家们猜想,马达加斯加人有可能源自南太平洋,但是又一直找不到可靠的考古证据。 最近,德国人类史学家耶娜带领的团队做了一项考古研究,终于找到了可靠的考古证据,证明在公元700年至公元1200年之间,有一波南太平洋人远渡重洋来到马达加斯加定居,是第一批在马达加斯加岛上长期定居的人类。这些考古证据,就是面包碎屑、谷物残渣的化石。这些谷物是原产自南太平洋各岛屿、本来只有南太平洋各岛屿才有的谷物,而这次考古在马达加斯加本岛和周边的小岛上发现了这些谷物的化石。 这次研究还表明,南太平洋人同时还在马达加斯加岛附近的科摩罗群岛定居了,但是没有再往西走,没有到非洲东海岸去定居。从找到的谷物残渣化石看,有一道明显的界限(岛上发掘到的都是亚洲谷物的化石,非洲大陆上发掘到的都是非洲谷物的化石)。 耶娜团队在非洲大陆东海岸、大陆边小岛和马达加斯加这个大岛中选了20个地点,收集了2400份各种谷物种子的残渣化石。然后用碳素定年法测算这些谷物种子的年代,共算出了43个不同的年代数据。研究人员发现,在公元7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间,有些地点的谷物种子全都是原产地是非洲的谷物,比如珍珠粟、豇豆、高粱等;还有些地点的谷物种子全是原产地是亚洲的谷物,比如水稻、绿豆、棉花等。这两种地方之间有一道清晰的分界。马达加斯加岛和科摩罗群岛上几乎全是亚洲谷物,非洲大陆东海岸上几乎全是非洲谷物。图中红点代表基本上只能找到亚洲谷物化石的地点
这样明显的一道分界线,说明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和非洲大陆东海岸的距离虽然并不远,但是饮食方式完全不同,这说明在公元700年到公元1200年之间,来自亚洲的人大规模地在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上定居、殖民。公元1100年,大量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乘船来到非洲大陆东海岸、马达加斯加岛,在非洲东海岸和印度之间往返做生意。但是这次最新发现的谷物种子化石说明,来马达加斯加的人,还不是印度人,而是来自比印度还要更靠东边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次发现的亚洲谷物种子化石里,有水稻,有绿豆,这些谷物是印度常见的,但是印度还产鹰嘴豆、黑绿豆这两种谷物,在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群岛上却没有找到。如果是去马达加斯加定居的是印度人,他们没有理由其他各种印度的谷物都带,偏偏不带鹰嘴豆、黑绿豆。所以科学家们推测,这批到马达加斯加定居的人不是印度人。 通过对当代马达加斯加人和当代非洲人进行基因组比对,发现两者之间一半的基因组是有关联的。这说明马达加斯加人也有非洲血统。那么非洲人是什么时候初次来到马达加斯加的呢?这也是一个待解的谜题。有一位考古学家表示,人们猜测,最早大批来马达加斯加定居的是来自南太平洋的人,但是在他们来之前,有多批非洲人到过马达加斯加,不过都是临时性的,没有长久定居。 一位不久前去世的考古学家声称,根据在马达加斯加到北部海岸一个石穴找到的石制品进行碳素定年分析,发现最早是公元前2000年就有人到过马达加斯加岛。另一位科学家则认为,根据大范围焚烧行为的遗迹来看,最早是公元前400年才有人到过马达加斯加。Passage 5 自然科学(双篇)
这次考到的自然科学双篇难度比较小。双篇关系比较简单(与今年4月13日北美School Day卷关于老虎数量统计的双篇关系相似,说老虎数量算错了),P5-1讲一项研究成果,P5-2指出该项研究的研究方法有瑕疵,所做的前提假设可能有错误,所以算出来的结果是错的(雪的数量算错了)。
之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整个南极冰川正在逐渐融化。但是南极冰川大陆其实分为东西两半部分,西半部分确实是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融化,但东半部分因为气温升高,导致湿度加大,降雪量增加,导致这一部分大陆上的冰(或雪)量反而在增加。东半部在增加,西半部在减少,那么到底是东半部南极大陆冰(或雪)量增加得多,还是西半部南极大陆冰雪量减少得多呢? 2015年,美国宇航局的冰川学家兹瓦利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是东半部增加得多,整个南极大陆的冰川其实还是在堆积,变得越来越大。这个观点公然挑战了联合国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断言,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因为气候变暖是一个被政治化的科学问题,所以兹瓦利的观点特别受到一些保守主义者和保守主义报刊媒体的支持。这些人和媒体是根本不承认全球气候在变暖的。南极洲冰川大陆的西半部在融化,东半部在增长
2017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班伯尔等人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是西半部减少得多,整个南极大陆的冰川还是在融化,变得越来越小。
美国国家冰雪研究中心的斯坎波斯和同事也写了一篇论文驳斥兹瓦利的观点。兹瓦利的结论是南极洲东部大陆冰川大概每年增高1.59厘米(至少在从1992年到2001年、2003年到2008年这两个区间是这样)。斯坎波斯同意东部大陆冰川确实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并没有兹瓦利估计得这么快。斯坎波斯认为,兹瓦利使用的测量方法不够精确,且在测量时出现了失误。兹瓦利在研究时借助了LIDAR技术,使用美国宇航局和欧洲航天局的卫星向南极洲冰川大陆的冰盖上的多个点发射激光。然后,这些光束会被反射回卫星,由于各个点的海拔不同,卫星接收到反射的时间会不同,根据这一数据,就可以估算出冰盖上各个点的不同高度。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向一个平坦的“参考平面”上发射激光来校准。大部分科学家在做研究时,选用南极洲大陆冰川表面的冰盖本身当“参考平面”,这是对的,因为科学家对冰川表面的属性是比较了解的。而兹瓦利的团队选择了南冰洋的水面作为“参考平面”。这个选择有问题。因为南冰洋的水面在多个小冰块间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水池,水面不一定是平静的。水面可能会结冰或积雪,也就是说其高度不一,不适合当“参考平面”。用它当“参考平面”,估算出来的冰川高度数据就可能会出错。兹瓦利团队使用的LIDAR方法原理示意图
兹瓦利的研究,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了冰川高度的变化,还需要知道冰川的密度,才能算出冰川的重量的变化。而这个密度不好估计,因为兹瓦利使用的激光技术只知道高度变化了,但是不知道是冰导致的高度增高还是雪导致的高度增高。而冰和雪的密度是相差很大的。兹瓦利认为是冰,理由是在上一个冰河纪末期(1万年前),全球的降雪量就番了一番。所以他认为,从1万年开始,南极洲大陆东半部的湿度就开始增加,降雪也开始增加,并且落到南极洲大陆上的雪已经有1万年的时间用来沉积压实变成冰了,且这一过程仍然在继续。
而其他科学家普遍认为,现在南极洲大陆冰盖高度的增加,主要是雪的增加。所以在计算增加的冰川的总重时,应该使用雪的密度,而不应该使用冰的密度。这两种算法的差距是巨大的。同样是假设南极洲东半部冰川高度普增一厘米,假如是按增的都是冰算,则增加的总重为920亿吨;假如是按增的都是雪算,则增加的总重只有350亿吨。按照兹瓦利的算法,南极洲东半部冰川每年增加达1470亿吨。 兹瓦利还认为,现在全球海平面每年增高0.27毫米,而南极洲并没有融化,所以海平面会增高,不是南极洲融化导致的,而是其他因素导致的,这个因素是什么,还没有搞清楚。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班伯尔团队在研究时,使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需要了解冰或雪的密度,就可以算出南极冰川总重的变化。他们也利用了卫星,但是研究方法完全不同。他们用一颗名叫GRACE的卫星的数据,这颗卫星的用途是测量因地球质量变化引起的重力变化。根据他们的计算,南极冰川东半部确实是在变大,但是其变大的幅度其实不大,只有兹瓦利团队估计的三分之一那么多。班伯尔团队认为,从2003年到2013年,南极冰川东半部每年仅增高5毫米,即每年总重增加570吨,而且增加都是雪,不是冰。570吨这个数字还是低于南极冰川西半部每年减少的冰,所以整个南极冰川每年还是在缩小(整体还是在融化的过程中),而不是在增大。因此全球海平面还是每年都在升高。班伯尔团队使用的“GRACE”卫星
兹瓦利仍然坚持认为自己的估算是准确的。他还澄清,他并不否认全球正在变暖,将来(大概再过20年到30年),南极冰川西半部的融化速度会超过东半部的增加速度,最终一定会导致南极冰川整体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他只是认为目前南极冰川暂时还没有进入开始融化的进程。
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语法部分
本次语法考试难度不低,但是文章本身不算太难理解,只要读文章时心态平稳,就会发现篇章理解题其实难度正常(即,都不是能够秒选的,但是冷静读完并理解不是很难的原文后是可以不用太纠结就选出来的)。这套卷子的词义辨析题也没有为难大家。但是个别纯语法题可能让部分同学纠结了一下。尤其是部分主谓一致的题目,道理很简单,但是考场上没有词典的话,可能会让同学们不得不现场“抛硬币”。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同学们梳理清楚文章主要内容后,篇章理解题就都不难了。第一篇:
零售商希望通过赢得客户对自己的忠诚来确保自己的生意。很多零售商采取的方式是给老客户打折(先通过类似积分、印花这样的方式来证明某顾客是不是老顾客)。但是最近一些年,顾客们都不太喜欢这种积分、印花等证明自己是老顾客的形式了。调查也显示顾客们觉得现在的吸引老顾客的手段没有吸引力了。营销专家指出了几个可能的原因,互联网是其中的一个。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喜欢去自己信任的商店(也就是经常买东西的商店)买东西,自然就是老顾客。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上网搜索商品信息和比较价格,就比较少去以前的商店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把吸引老顾客的「忠诚项目」和顾客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即,和人们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比如顾客的积分不仅能够决定自己之后再来店里购买商品时的折扣,也能决定商家将多少利润捐给顾客自己指定的组织团体。
第二篇:
人们的个性特性其实是会变的。有一个研究就说明了,在人的一生中,个性特征是可能变的。研究调查了一千多个14岁的学生,要求这些学生的老师在1950年的时候评价这些学生的个性特征(自信程度、坚持性、情绪的稳定程度、责任心、创新性、雄心程度等)。然后到了2012年,让尽可能多的原来参加这个调查的学生再自我评估一番自己的个性特征,也让这些人的熟人给这些人的个性特征进行评估。但是这个调查前后两次问卷填写的时间相隔太久了,原来参与调查的人,只有不到15%还愿意再次回答问题,那这样就不是随机调查了。尽管如此,这个调查还是有价值的,至少它可以让研究者去研究人的一生中个性特征的变化。而这是之前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之前的研究表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的个性特征是保持一致的,但是这个研究发现并非如此,而是一个人14岁时候和个性特征和这个人77岁时候的个性特征没有什么关系。
第三篇:
电影制作人Henry Hampton参与了1965年3月7日为非裔美国人争取投票权的游行运动。参与运动的人都非常团结,受到这种团结的影响,Hampton决心制作一个纪录片来记录这场民权运动。为此,Hampton创立了一个制片公司,但是近十年之后才筹够资金。在此期间,Hampton收集了很多素材,包括做了各种访谈。用这些素材终于做成了这个纪录片。
这篇文章相对前两篇难一些,尤其是有一道主谓一致的题目,规则不难,但是同学们在考场上没有词典,难以判断lyrics算单数还是复数,因此在谓语动词give和gives之间反复纠结。首先这里告诉大家lyrics算复数,谓语动词不要加三单。其次可以教大家一个小trick,一般而言,SAT语法考到主谓一致,如果有三个选项都是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只有一个选项不是三单,则答案大概率是非三单形式的谓语动词。反之亦然。第四篇:
深海当中也是存在着生命的。那里虽然没有阳光,但是深海热泉旁边的生命会用化学合成来固碳(即制造食物)。科学家之前一般以为这种固碳方法比海面的食物生产效率要低得多,但是证据表明海底热泉口附近的微生物群落是非常活跃的,生产食物的效率也很高。之前研究者们一直难以研究这些微生物和确定它们的生产效率,因为复制深海条件是很困难的。但是有一位科学家开发了一个技术克服了这一困难,让科学家们了解了海底微生物对海底食物链非常重要。
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数学部分
本次考试大多是常规考点,一些题目的出题方式会有新颖的地方。一次函数部分重难点是文字应用题,注意看清数字和字母的含义,以及单位,找到等量关系。需要同学们熟悉常见的生活场景,例如revenue收益=price价格×number sold销量。
二次函数部分是考察重点,基础题目比如给出二次函数表达式,求x是多少时,函数达到最大值,用对称轴公式,x=-b/2a即可,注意如果题目问最大值是多少,还需要把x的值代回函数。稍有难度的题目这次考了顶点式和对称性,一个小球从2900米的高度抛出,11秒后达到9500米,又经过11秒落回到9500米,求二次函数表达式,由条件可知x=11是对称轴,(11,9500)是顶点,列出顶点式y=a(x-11)²+9500,再把点(0,2900)代回方程解出a即可。关于顶点式和对称性的考点,我在最近的课堂上反复强调过。 问题解决和数据分析部分,考察了mean平均值的计算和比较。以及样本的margin of error的比较,需要知道样本量越大,margin of error越小,这也是反复考过的考点。 几何部分考察了圆的方程,需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及其变形。最后一题是圆和直角三角形结合的题目,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切圆,并且需要用到相似三角形来计算相关长度。几何部分容易出难题,并且圆这部分也是很多同学不熟悉的考点。解析领取方式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马甲微信并发送暗号「2212」即可无门槛领取2022年12月亚太SAT真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