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TOP30排名大换血,往日热门学校录取率大滑铁卢、美国高等教育界和政坛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招生办公室这个大黑箱里,这些暗戳戳的秘密太多了。每一件,都会决定你能否拿到梦校的金钥匙。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盘点靠谱的top30(前)招生官们面对雪片一样飞来的申请时,究竟看的是什么?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小文书比你想得重要

“当学生在写学校申小文书时,没有做适当的研究,以下行为就很容易让人看出端倪: -泛泛而谈,从不提及学校的具体情况 -只提及招生简章中提到的 “著名” 教授,而不提及其他人 -说他们 “一直想去那所学校 -提到和学校位置完全不同的地理区域。”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前招生官

看着to do list上长长一串why school小文书,一定有小朋友会动歪脑筋:哎,申的都是同一个专业,甚至两个学校排名、定位和强势专业都差不多,小文书套娃一下就好了嘛! 大漏特漏!虽然小文书的素材本身是可以反复利用的,但绝不代表文书的结构就可以无脑套娃,更不能把学校官网第一页就能找到的信息直接复制粘贴用到文书里,因为这实在是敷衍得太太太明显了! 几乎所有top20的招生官都就这一点达成了共识:即使是最简单的why school问题,大家给出的回答应该要让招生官想象得出这样的一个你在校园里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哦,你是真的需要咱们学校”,然后才会发出offer! 而正确的小文书”套娃“方式应该是什么呢?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一点:正面回答问题!不要试图用自己做过多少项目、赢得多少奖项来给招生官一个大震撼,毕竟再厉害的人招生官也看过了。 乔治城大学前招生助理主任表示,给出关于学校或者自己的具体例子,详细到某个需要好好挖掘一波官网才能找到的项目,才能体现大家对学校真正的兴趣; 反之,如果提到学校根本没开的专业、或者是学校最出名的项目,却只是讲了一嘴,没有具体深入讲这个项目对你的意义,就是在招生官的雷点蹦迪

推荐信不是越多越好

“推荐信不一定越长越好。最好的推荐信能向读者突出推荐人对学生的真正了解,并提供对学生的更多见解。如果推荐信是由某个班级的老师所写,而该学生可能在该班级的成绩并不理想,那么推荐信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藤校前招生官

推荐信有多重要必不用小编多强调了,那怎么样的推荐信才是最有效的呢? 是和大学有联系的某位教授?是学术界的重磅大佬?是在ta课上每每拿A的的老师? 其实都不一定!而且,招生官关于推荐信最忌讳的一点,大家可能都想不到——如果递交推荐信的数量超出了大学的要求,可能还会弄巧成拙,倒扣印象分! 不管给你写信的是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不必要的推荐信越多,就越证明你是因为自己有些方面“不足”,才要靠所谓强大的人脉来虚张声势,这点会让招生官十分反感。 按部分美国大学的反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登子本人出面估计都不逆转不了ta们的决定。 而真正有用的推荐信,应该能让招生官想象出你在不同人眼里是个怎样活灵活现的形象。 比如,在老师的推荐信里,他们能看出你作为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是否善于合作?你是否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你会利用课堂内外的机会吗?你如何与同学互动? 正是通过这些在自我视角的申请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的视角,招生官才会去了解各位同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串标化的分数、竞赛的金牌。

和大学大胆示爱

在最新全国大学入学咨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的调查中,猜猜招生官们决定是否录取的最首要的因素分别是什么?高中成绩、高中课程、文书、个人性格,这些都很重要,但想必大家应该也都猜得到。 但是,紧跟在“小文书”后面的top5决定因素,居然是——学生对大学的兴趣!一共有将近16%的招生官说学生对大学的兴趣在决定是否录取中占非常重要的因素,27.6%的招生官说个人兴趣占到相当重要的百分比。 从比例上来看,大家对学校的兴趣甚至比推荐信、标化考试成绩、活动和面试都要重要! 为什么呢?其实,招生官也是社畜,完成大学给的招生KPI是很重要的。而招生官KPI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有多少收到offer的学生,最后真的来了。 根据2021年的调查,91% 的学校的招生主任对实现招生目标表示 “担心”或 “非常担心”;而实现招生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拥有较高的申请者中最终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 这也是overqualify被保底校拒了的根本原因之一:招生官需要确保对学校最热烈的追求者敞开怀抱,而不是一个会把自己当备胎的海王。 那么,到底啥叫对大学的兴趣?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衡量方式,也还是有些高冷大学会完全不care,比如埃默里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佐治亚大学。 但是,对于大部分care的学校,表现兴趣的方式非常直接,但也是不能“装”出来的:参加大学的线上线下招生讲座,积极提出问题;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访校,往往要花钱的去看一看真实的校园也是表现自己对大学の爱的重要方式; 甚至,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部分大学真的会看你的IP地址在学校官网点击量、页面停留时间、居然还有点开大学邮件的次数! 总之,对美国大学来说,暗恋是走不通的,爱ta就打直球!

灵活叠buff

“每所常春藤盟校都有40%的学生是特例:运动员、少数族裔、低收入、遗产录取(父母是校友)......他们被贴上标签,学校会为这些孩子降低很多录取标准。因此,你必须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标签为自己谋利。”

——康奈尔大学前招生官

在今年美国大学纷纷面临着affirmative action,标化政策大改革,校友传统录取的废除之类的挑战的时候,决定大家能否录取的,比起“你是否优秀”,更加偏向于“你是谁,能给大学带来什么”这个哲学性的问题了。 翻译成人话:每个美本er都熟悉的那个叠buff的笑话,也就是为了成功被录取给自己贴各种“zzzq”的标签,可能还真有用。 只不过,叠的这些buff,要用一种微妙但又独特的方式从自己的申请中传达出来,而不是伸着手说“我是弱势群体快录我”。 就像招生官有录取人数的KPI一样,招生办公室确实也有diversity的指标。然而,面对全世界各地的申请者,只强调自己的特殊身份是没有太大用的。 一种可行的办法,是通过从大学以往的录取数据,比如common data set,和一些大学提供的资源里,来找一些以往的他们稀缺的东西 如果他们历史上是一所挺“白”的学校,表现自己来自神秘东方大陆的某个犄角旮旯,但勇敢地带着自己的文化闯世界就会很有用; 如果你发现了学校某个你感兴趣的领域还缺乏某方面的研究,那么指出自己将如何帮助学校扩张那个方面可能会调动招生官的兴趣; 如果你有什么特殊的语言或者才艺技能,你完全可以找到学校对应的项目,并且表明自己如何可以用“国际视角”带领这个项目或社团走向辉煌...... 虽然听起来很市侩,但没办法,录取这个东西嘛,本来就是各取所需。你能满足大学的需求,大学自然也满足你。

标化成绩依然是“门槛”

“不管大学宣称的理想怎么样,标化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和私立高中的地位还是大学决定是否录取学生的主要因素。名牌大学无论多么高高在上,本质都是企业而已;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大学说自家学生 SAT 中位数为 1450 分, 60% 的新生在高中排名前 10%,那么你至少要与他们持平。”

——卡耐基梅隆大学前招生官

这是大实话。虽然美国大学纷纷转test optional,但在两个学生有着同样有趣的课外活动、同样的社会经济地位甚至相似的特长时,标化成绩是最能一眼看出学生学术成就的指标。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你标化过关了,不一定会被录取;但如果你标化成绩连大学申请最底线都没到,那你基本不可能被录取。虽然不否认少数特例存在,但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早申优势不公平,但有用

大学是ED录取的最大获益者,因为ED保证大学录取率的基础。实际上,ED录取的大多数学生并不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录取率却高得多,因为他们在选校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卡耐基梅隆大学前招生官

虽然每个还有点良心的招生官都会承认早申其实并不公平,因为大部分选择早申的同学都是已经在升学指导和顾问的指点下规划好选校梯度清单,并且不需要等到后续奖学金援助的学生。 但出于KPI的压力,即使早申选手大部分时候并不比RD的大家优秀,录取率就是相对较高的。所以,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抓住早申机会冲梦校

简单点

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不要把你儿子在高中荣誉榜上的所有剪报都寄过来。如果我们有他的成绩单,那就多此一举了。招生官希望申请能轻松点——如果家长反复给他们打电话,那几乎就是自动拒绝了。他们担心家长或学生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会成为学校的麻烦。”

——康奈尔前招生官

简单来说,撒泼耍赖是进不了美国大学的,也尽量避免把从小到大的所有成就都硬塞进申请材料里——真没必要。 不管有多少材料,招生官基本都是花几秒钟做出决定。过多的材料,只会加重招生官的workload,从而让ta根本不想看了

活动的深度比广度重要

看着身边大佬们一长串活动列表,仿佛大藤选手已经形成活动公式:1-3个各门学科类竞赛奖;学生会、社团、Pioneer论文发表、CTB、乡村支教、一门运动一门乐器...... 嗯,一眼看过去,根本不知道你学啥专业的。 来自招生官的建议是,与其效仿那些“藤校录取公式”,把“目标活动”一个一个从checklist上拿掉,或者因为没做某个热门活动担心不已,不如好好挖掘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聊起来能滔滔不绝两小时的项目,不管是收集标本、研究一项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东西、或者只是一份实习...... 只要能作为文书素材,活动是不分高低,只分主次的。

“买进大学”可以,但没必要

“当然,黑幕每年都有——有些孩子的父亲是美国参议员,或者捐给学校 700 万美元。但要真正拥有这样的特权,至少得捐栋楼或者一个教席。即使这样,也只有大约 70% 的这种VIP 孩子能进入大学——因为如果某个大名人的儿子落榜或在校园里被捕,大学同样会很尴尬。”

——马萨诸塞州小型精英文理学院前招生官

不可否认的是,你的同学们当中的确存在一些家里有矿、靠“钞能力”进入学校的例子,但是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家庭经济状况允许你这样做嘛? 如果不的话,怨天尤人这个系统的不公平,也没有用啊。而且就算如此,大学也不是傻的,除非对方家长真的权倾朝野,不然招进来的学生总不会太差——背后的推手也只能把这孩子推到招生官面前,接下来的还是看学生自己的能力。

再优秀的申请者,也会被拒

“大约 70% 报名的孩子都有资格来这里上学,而我们能容纳十分之一的孩子。我们可以任意选择。这几乎总是取决于你是否是一个讨人喜欢的人。面对现实吧,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讨人喜欢。”

——某藤校前招生官

几乎每一年,都会有那些让人扼腕叹息的意难平倒霉蛋。明明看着从各方面都无可挑剔,但最终却落得个全聚德。 但是,要相信,有时候招生官拒人根本就不需要理由。甚至有一位招生官承认,ta一天晚上在水牛城一家餐馆吃坏了肚子,第二天就拒了所有来自水牛城的申请者。公平吗?一点儿都不公平。 所以,在后申请季收到一封封拒信,想想那个招生官大概是吃中餐时蹿了,是不是好受点? 最后,小编想要告诉大家,申请季无常,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会顺心如意的。 用平常心,去勇敢地向梦校示爱吧,哪怕一无所获也坦坦荡荡。要相信,the best is yet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