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申请希望可以稳稳地进行,而有些人就选择了抱定一个目标,破釜沉舟地去实现它。文章的作者YE在ED一所文理学院被拒绝后,破釜沉舟地选择了放弃UC的申请,毅然决然申请BC。终于,她获得了BC本C的青睐。 如果你对于自己的申请、留学期间的经历有所感悟,欢迎在后台回复「创作计划」上车哦~ 终于熬到了2020年2月5日早上。在寒假冬眠的我特意上了早上6点的表。我颤颤巍巍下床,打开电脑,邮箱,然后刷新。“咚!”Boston College Admission的邮件果然如约而至。可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邮件里面的“Thank you for applying...”心想凉了,拒信常用套路开始了。 我抱着凉了一半儿的心看到了下面的附件,才知道结果是在附件里。点开附件,尽管没有直截了当的Congratulation,“delight to offer...”却也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我终于下车了!因为前期紧张了太久,心理建设了好几天,录了之后除了心率一直走高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表现了。因为疫情,我想出去吃个火锅庆祝一下的卑微愿望也没能安排上。 没有彩带,没有庆祝,可是我收获了来之不易的offer和申请季珍贵的感悟。 鄙人不才,只是留学大军里面一位普通人。愿这篇文章能带给屏幕前的你更多的思考。

托福/SAT/GPA还有AP

普高国际部 托福110+ SAT 1450+ GPA 4.2+ AP 微观经济5 宏观经济5 微积分BC 5 化学5 美国历史4

标化逆袭之路

虽然我初中就读在一所非常不错的学校,但因为重点一直放在数理化上,所以英语方面的底子不够好。我的托福高一首考是80分的水平,这对于我来说虽然是个打击,但也可以说是意料之内的事。我的托福考试一直持续到了高三上学期,终于在ED之前冲破了110大关。 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关于托福的良心备考建议~

在80-100我做了什么

对于没有长期在英语环境中浸润过的人来说冲破100分需要的是稳定的阅读听力。量化来讲,这两项扣的分数要在5分之内。不过因为口语水平和写作能力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所以尽管短期对于考试提分上没有明显的帮助但也不能懈怠。 达成这一个成就我用了半年的时间。

冲刺110我做了什么

再向上冲刺,尤其是从105到突破110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分分必争。听力和阅读要稳定在基本不扣分,准备的重点也要换到口语和写作。 在高二,全套的TPO和市面上的机经我刷了整整一年。但是我的托福却一直没有太大的水花。我姑且称作“积累状态”吧。 到了高三,我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看文章和小说的速度快了很多,youtube的视频也开始去用1.25或者1.5倍速看。这半学期我考了三次托福,听力拿了3次满分,阅读都稳定在28-30。 而这个时候,我听力和阅读最多就是考试之前一天各做一篇,稍微找找感觉就上考场。因为申请季的特殊安排,口语和写作也基本没有去刷题。写大大小小的文书自然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让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楚;准备各方面试让我锻炼了口语表达和反应能力。所以最后放在成绩单上看也是口语和写作也是一次比一次高。

SAT

再来说说SAT。SAT没能过1500我自己是挺遗憾的。SAT阅读对于我来说真的不容易攻克,再加上我总是碰到不太友好的curve,所以不太顺。 在高三我确实还是在做一些题,整理分析错题,比较常规。有趣的是,我后期在回忆高三考标化觉得还挺轻松的,远没有当时高二天天刷题那么累那么痛苦。所以我认为可能是积累到量了,结果也就自然出来了。 总体来说肯定是标化早出分好,这毋庸置疑。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好的,标化也不是可以突击的。备考SAT和托福最好的办法就是靠日积月累提升英语水平。 我的SAT和托福都是高三上学期还在继续考的,和申请一起进行。这个时候经历了三年的学习,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不少。看过的书,学过的AP,打过的辩论,写过的论文等等在这个时候开始发挥作用,直接作用在标化考试的成绩单上。所以我高三每次标化考试前刷题刷的非常少,提分却是最稳定最明显的。所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做好对的事情,好的结果自然就会来的。

怎么让看似普通的比赛/活动亮眼

活动是申请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充分体现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的一部分。我不甘心于自己是冷冰冰的数字,怀抱着对于社会的热爱,对于学术的追求。 还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就是活动不必要高大上,不要无谓的“氪金”。活动的本质就是让自己更加丰富,让你所在的community变得更好。我这里想找一个很多人都参加过的,一个比较“普通”的活动做例子给大家参考。

CTB

我比赛期间常常开玩笑说CTB主办方简直是在做慈善,不到一次托福的费用让我真的学到了不少。当年我是小队队长,因为我身边的资源也无法给我提供比赛经验(而且CTB的赛制也经常变),我们就摸着石头过河,竟然一路挺进了全球赛,这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在那几个月,我从各方面都提升了自己。当然,在自己付出之后也要及时的多角度记录,为后面的文书积累充足的素材。

学术帮助

在比赛过程中,我完成了第一篇比较完整的英文论文。我知道了怎么选题,什么是literature review,和成员一起阅读了大量关于睡眠(我们的选题)的论文,自己做实验,做问卷,收集资料。我记得我在学校宿舍偷偷熬过的一个个夜,在图书馆的一次次开会讨论,抱着电脑改过的一遍遍实验方案。

团队合作

作为这个小团队的leader,我渐渐明白了每一次讨论之前都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才不会浪费时间;每个人都要有清晰明确的计划和deadline才能最大发挥能力和节约时间;要积极听取别人的建议,真正换位思考等等。

社会贡献+创意研发

在项目之后,我们开始做视频,做网站,写文章,甚至设计产品来帮助更多的人正确了解睡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据原先已有的研究成果继续向社会层面进行延伸,完成了很多与community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这样看起来是不是一个“大众活动”也能给自己带来不少实际的收获,不少素材呢?我的profile特别“实在”,因为我所表现的,包括文书的内容,都特别真实。再加上我的活动都是自己真正投入时间做起来的,所以在后期文书写起来的时候信手拈来。做活动的场景一个一个跳出来,非常灵动。 这里呢,推荐大家做活动的过程中随时整理一下自己的小想法,做一个随笔。我一般是比赛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是比完赛坐高铁回家的时候写,非常有趣。 比如说,在比赛过程中,可以记录下来一些不顺利,大家因为什么而烦恼?怎么解决了出现的意见不合与争吵?在比赛结束之后,可以记录这几天紧张的比赛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周围来着不同地域的选手有没有带给你一些新想法,甚至可以站在主办方的角度看看这一次活动怎么办会变得更好等等。 如果赢了比赛,无须掩饰自己的开心,如果失败了,也不必掩饰懊恼或者愤怒。这些都可以记录下来,回头翻看的时候更立刻感受到当时的心境,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完成有血有肉的文书。

放弃加州申请,倒逼自己一把

我个人在选校上面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我算是“力排众议”,下定了决心不申加州。做这个决定有几个原因。一是因为我对大校不太喜欢,还是希望能去一个小一些精致一些的私立。二是因为加州的环境。我去访校的时候切实感受到了加州的暴晒和令人堪忧的安全性系数。 但是我也有过纠结。因为是大校,所以录的人毕竟是多,申加州不至于让我没学上,而且我当时UC文书都定稿了,随时可以交。但是我想要倒逼自己一把,让我自己在申请季的时候可以竭尽全力的去冲刺我所爱的。这很冒险,但也很刺激。 ED2其实是很玄妙的录取,虽然是说结果早出了几个月,但是该走过的申请季的所有其实都是一点儿不差的都走下来了。 最初,我的ED1很果断的放手申了一个文理,因为去过LAC tour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喜欢文理学院。结果呢,是被defer了。当然我是有点打击的,但是现在我必须说谢谢AO。如果不是你,我也遇不到BC。 Defer之后我很慎重的考虑了我到底适不适合文理。因为我个人社交能力还可以,对于活动上面也比较热情。再加上将来的方向是商科经济类,文理学院客观来讲并不能提供我想要的。那去大U的话会不会没有文理的学术氛围和小班教学呢?这个时候,来到了ED2的抉择,我也看到了BC这个宝藏。 其实回头想想到底Why BC,我自己也有点说不清楚,只是一直有一种冥冥之中的感觉。 ED2之前因为看了太多的学校官网,我对于某个学校的感情冲动其实在大量信息面前已经不自觉的变成理智选择了。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申请季的人都有这种感受。所以当时的我更像是一个学校搜索引擎,我走脑子,但是不太走肾了。 这个理智的故事,是这样的。 首先,我体内的学校筛查系统问我,“你要不要ED2呀!” 我说,“肯定要呀,不然不就浪费一次机会了吗?” 体内搜索引擎:“那你有什么要求吗?我来帮你匹配你的女神。” 我:“我需要一个漂亮的,令我感到安全的女神,陪伴我慢慢成长。其次,女神要拥有很好的商科资源,帮我的未来铺一下路。还有就是要学校小一点,精致一点。对了,最好是在大城市,也别太热。最后一点,得是我能申上的,起码是能够的到的啊。” 信息库:“你要求还真不少啊!这样,我给你筛查一下。哎,我看着BC就挺合适你呀,而且今年还是第一年开ED哦!” 然后,我开始去细致正统的了解BC本C,发现她真的和我自己构想的学校一模一样:她是一座拥有完美颜值的城堡,一只拥有多彩又略显奇怪的core的鹰,一个convince God in all human activity的community... 所以我的故事一点儿也不drama,没有一见钟情的桥段。这更像是去相亲之前自己已经构想了一个理想的结婚对象,然后刚刚走到相亲的地方,这个只存在在想象里面的人就自己跳了出来。那还犹豫啥,表白就对了!

文书:别被无谓的努力感动

个人认为文书上常有一个误区:改的越多遍就越好。经常一稿一稿的去推翻自己的文书是非常耽误时间的。所以建议想好再下笔,拿更多的时间去理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构思文章脉络。除了关于内容上的大改,润色语言和细节的话我认为5稿也是足够了。咱们来共饮一杯毒鸡汤:别被自己无谓的努力感动。 主文书当然是很重要的。我自己是想明白一件事情很难,但是写起来很快。所以写主文书之前我用了很多时间去找思路,找一个真正能代表我的故事。那方法呢,就是一直自己和自己聊,找别人和自己聊。那最终,我还是以成长为主线,用了多个小故事把自己串起来。在确定这个想法之后,写差不多就一个晚上,总共改了3稿。 接下来说说补充文书。补充文书和主文书我认为付出的时间精力要一样多,尤其是对待ED校的补充文书,绝对不能厚此(主文书)薄彼(补充文书)。 拿BC的补充文书举例。4选1,400字的字数要求不多不少。 Boston College strives to provide an undergraduate learning experience emphasizing the liberal arts, quality teaching, personal formation, and engagement of critical issues. If you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your own college course, what enduring question or contemporary problem would you address and why? 很简单,选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一直也有些奇奇怪怪的学术想法,interdisciplinary study一直激发着我尝试各种“学术混搭”。这个题目我写的是我设想的有关于历史发展和法律变迁的课。因为我之前学美国历史的时候有注意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每一次都是时代的大背景在推着法律向前面走,尤其是种族上面的问题。 放眼全球,法律里面的某一个小条款往往能高度概括很多历史上的变革和发展。从这个想法出发,我泡了几天图书馆,理顺了整体思路。和主文书差不多,爆肝一晚上成稿,然后后面只修改了一稿就交了。 总体建议呢,写文书之前多思考,多和别人聊。Brainstorm可以是自己在电脑上顺思路,也可以是和朋友在食堂一起探讨。总之,把一个事情想明白,写出来就很简单了。 希望申请路上的朋友们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