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TD申请办公室迎来了一枚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录取offer。一直对理科很感兴趣的格子衫同学申请到全美排名TOP 1 的计算机专业,几次考试失利,申请、标化两头抓,转变心态之后的她不断刷分拿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标化成绩。被很多学校拒绝后惧怕没学上的时候崩溃过,但最后都挺了过来。
漫长的申请季是一个加速成长的过程,“理想主义“的她在申请中不断反思并坚定着自己的选择,最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申请中“阴差阳错”的拿到了CMU的offer。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听她的申请故事。
背景信息
定位:北京某高中国际部
托福:110+
ACT:34
SAT2:两门800,一门790
AP:微积分BC 5,化学5(剩下的都考砸了)
我与标化的爱恨情仇
相比于大多数准备出国的学生,我开始学标化的时间可谓是相当晚了,直到高一下学期周围的同学陆续考出了还不错的托福成绩后才后知后觉地报了班学习托福。
由于开始得比较晚,我学习标化的压力就比大多数人要大很多,所以这里提醒一下各位想出国的朋友们标化一定要尽早学!对于我来说,学习托福的过程十分坎坷,因为自己心急想要尽早出分,就在能力还没有完全够到目标的时候去给ETS白送了好几次钱。
事实证明托福这种语言能力性考试纯靠刷题和报班突击是不会有显著效果的,学英语还是得好好打基础。
在经过了几次考试失利后,我开始系统地练习托福,包括每天背单词、练听力等,在高二上学期考到105后转战SAT。正当我暗喜自己的标化之路终于顺畅了一些后,SAT便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我的SAT首考很失败,其中有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自己心态的问题。
于是我在高二下学期开始之前的寒假又报了一个集训班。但由于想尽早解决托福并多给自己点时间准备SAT,我并没有选择考3月的SAT,而是将第二次SAT考试推迟到了5月,在三月底考了托福,111分(我的目标是115+,所以我又报了下一次的托福考试)。
5月份对于我来说十分难熬,我不仅要准备SAT,还要同时准备多门AP,这就导致了我后来的AP惨案(其实主要还是AP也学得比较晚,这里提醒大家如果要考试的话早点开始学)。后来就是我发挥得还不错,但遇到了魔鬼curve。最后我只考到了1500,于是与SAT分手的计划泡汤了。
后来的情景申请过的小伙伴们大概也能想到了:我开始同时备考托福和SAT,期间还要考SAT2以及做各种活动。直到申请前我的托福还停留在111(考了好几次111),SAT也没有达到理想分数。于是我就不幸进入了一个申请标化两头抓的阶段,一边写着文书和活动列表,一边继续刷托福和SAT。
我的最后一次托福是在11月初考出分的,当时想着不管怎么样也就这最后一次了,于是报了一个TD的托福一周训练计划准备再冲刺一下,结果居然神奇地突破了111大关,得到了一个自己还算满意的分数(感谢TD!!)。
由于一些一时冲动的理由,我没有去考10月的SAT。想到自己的SAT学习始终不开窍,我怕抓不住12月最后一次机会,于是就同时报了12月的SAT和ACT,并开始边申请边学ACT……后来,大家大概也看到了,我突击20天的ACT居然比努力了一年的SAT考得好,现在想来当时真是做了一个十分明智而勇敢的决定。
作为一个尝尽了标化苦头的人,在这里衷心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要像我一样随大流直接选择SAT,最好还是能试试ACT,比较一下两种考试哪一种更适合自己。显然对于我来说ACT更为适合,因为我是典型的理科生,而ACT里面理科占比要比SAT更大一些。
其次对于我来说SAT的阅读思维模式我一直不能够完全领悟,于是我在ACT这种考验阅读速度但题目比较直接的考试发挥得更好。
另外,我的几次SAT考试都在人比较多的考场,由于自己考试本来就容易紧张,总是考不出平时练习时的水平。但我在考ACT的时候是在一个比较小的考场(ACT基本都是小考场),并且是机考,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让我得以在考试的时候很放松。
因此,找到自己适合的考试真的很重要!
活动:每一步都值得
我的活动其实都算是比较常规的,如果非要说出一个特别之处的话大概就是活动本身对于我整个申请形象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主申计算机,但由于我本身对于理科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我的计算机相关活动全部是跨学科活动。
例如我有一个科研是计算机跨化学,涉及到部分量子计算的内容,最后写了一篇论文,附含推测晶体结构的优化代码。此外还有一些跨物理、数学和神经科学的计算机活动,整个串成一条线就是计算机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应用。
其实单独拎出来我的每一个活动看都是很普通的,大家都能找到的资源,但重点并不在于活动本身到底有多么新奇或者高大上,而是你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到底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所以这里也提醒学弟学妹们不要过于追求活动的名号,也不要因为别人说“这个活动很水大家都能参加”而放弃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
我做活动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基本从高一上学期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申请前。我尝试过很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虽然最后并不是所有活动都被纳入了活动列表,但它们也都是我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
如果从功利一点的角度说,即使那些在活动列表上没有出现的活动,最后也有可能被写进补充文书甚至主文书里面,所以不要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还是需要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活动并为之付出相当一部分的精力。
另外,不要觉得做活动多了没有用,事实是最后申请的过程中如果到了RD阶段要申很多所学校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微调自己的活动列表或者申请专业,比如我在RD阶段就几乎用上了所有自己曾经做过的活动。
选校:只要足够坚定就好
在选校策略上我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很成功的例子,但我依旧不后悔我所有的选择,并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在ED1和ED2阶段都申得很高,当时ED2的时候有老师劝我申一个我比较有可能申上但是计算机专业不太好的学校,我想了想最后还是没答应。毕竟如果一个学校里没有我想要的东西,即使排名再高于我而言都是没有价值的。
总体来讲,我的ED阶段选校风格是理想主义型,周围也有人警告我如果ED没有中的话RD就很有可能落到比较靠后名次的学校,但我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因此现在的我不怎么后悔,甚至十分满足。
ED申请阶段的选校似乎像是一场大型博弈,有些人勇敢地追逐梦校,有些人则选择求稳提前上岸。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一个人能告诉你到底哪一种选择对于你来说是最好的。
我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一定不要因为排名等诸多因素ED一个不那么喜欢的学校,也不要让别人替你做选择,毕竟那是你以后要待四年的地方。对于我来说,虽然我在早申阶段没有被录取,但我最后还是去到了一个自己很满意的学校。
当然了,如果选择了ED闯一闯,就要做好RD去保底校的准备,所以大家在做选择的时候还是要慎重考虑。
申请季的一些感想
曾经想象过自己在很多个学校读书,唯独没有想过最后会去CMU。美本申请就是会有这样一种“阴差阳错”的魅力。有的时候我会设想自己当初早申的时候如果申得稍微低那么一点,我或许现在就会去到一个比CMU综合排名要高不少的学校。
但我知道那不会是我想要的。漫长的申请季是一个加速人成长的过程:我渐渐变得更加了解自己、更加坚定自己想要什么,也开始不再只盯着排名很高的学校所携带的光环,为了满足所谓的虚荣心而想要挤进一些甚至不那么适合自己的学校。
美本申请本身便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事情。我在考了很多次托福却迟迟达不到自己满意的分数时崩溃过,在8月一边写着科研论文还要一边同时准备托福和SAT的时候崩溃过,在12月临时调整主文书、写着二十几个学校的补充文书却还要去外地考ACT和SAT的时候崩溃过,也在被很多学校拒绝后惧怕没学上的时候崩溃过,但最后我还是挺过来了。
所以不管此时的你处于美本申请的哪一阶段,请一定要相信,你现在正在经历的所有坎坷都将成为日后最珍贵的回忆,命运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最后,作为一个新晋Tartan,在这里祝所有即将申请的小伙伴们都可以去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也欢迎大家来CMU——传说中CS学生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