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北京高中国际部,秋季即将入学UC Berkeley, Intended Major: English, Media Studies, Econ.

斯坦福人文夏校介绍

我是抱着“这是个很不错的文科夏校,我喜欢文科,所以我要去”如此单纯的想法开始申请Stanford Humanities Institute(以下简称SHI)的。 这个夏校不计学分,却可以让喜欢文学和社科的同学们在三周的时间里完全浸泡在humanities的海洋中,并且和可爱的斯坦福教授和有着共同兴趣的小伙伴一起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 我在6门课里选了“魔幻现实主义与全球化”是因为它是唯一和文学沾边儿而且看起来不无聊不高深的。 SHI的文书题目算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文书题目并不高深,而是相对宽泛而且自由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想来参加这个项目,说说你未来的梦想和计划,我就写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爱上文学与写作的经历。 此外还需要请学校老师写推荐信,这里建议大家可以和老师具体讨论一下什么样的活动和经历写在推荐信里可以展现你对人文学科的探索和优势。SHI的截至日期是一月底左右,于是我整个春节期间都是在包饺子,买年货和思考为什么对魔幻现实主义感兴趣中度过的哈哈。 想了解更多有关斯坦度人文夏校的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2020年斯坦福夏校:Stanford Summer Humanities Institute-SHI-人文艺术夏校 2020年斯坦福夏校:Stanford Summer Art Institute-人文艺术夏校

我在斯坦福人文夏校生活-半自助口语魔鬼训练营

我记得之前有学姐描述高中就像盒饭,所有的学习和活动都按部就班地安排好了,而到了大学就变成了自助餐,夏校可以说是两者中间的半自助了。 每天都有定好的日程,上午是教授的lecture, 下午是和TA的讨论,自习和各种活动,但是期间还有很多资源和有趣的事情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比如我们在第一周就每人办了一张斯坦福图书馆的卡,虽然不能把书借走但是每天都可以在图书馆随便看,用图书馆的电脑在斯坦福的资料库里找论文和评论。 此外还有耶普斯达以及文理学院在读的counselor,可以随时和他们聊天,从口红色号到写最后的结业论文时的修改建议。下午的活动涵盖了很多很多方面,从游泳, Zumba,参观艺术博物馆,油画,摄影到有点儿水的喝咖啡,也需要自己权衡和选择。 [caption id="attachment_18470" align="aligncenter" width="554"] 图片来自SHI官网,我们的counselor们[/caption] 在来SHI之前我只参加过“中国同学在美国”模式的夏令营,在学校除了英语其他时课也都是以中文为主。一到这里所有人都默认我是native speaker并用同等的语速跟我说话,仿佛走过任意门进入了某个youtuber的vlog,一开始真的挺不适应。 SHI一届只有不到10个国际生,所以我们自嘲地说自己来到了口语魔鬼训练营,每天只许说英文,不过说着说着就习惯了。最后一天我们和教授圆桌午饭,他环顾四周说哎你们高中都快毕业了今年应该可以投票了吧,我们在座的4个国际生就这样被成功误认为ABC。 我之前给自己预设过很多“不好融入”“文化冲击”“想家”的场景,但是只要不给自己贴上“我是国际生,和他们不一样”的标签,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斯坦福人文夏校难忘的课程

巨翅老人真的可以象征叛逆少年吗

我非常喜欢SHI的原因之一是上午的lecture并不是教授一个人照本宣科,而是有讲授也有讨论的seminar。课上的同学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亚裔,印度裔,犹太裔的美国人,国际生,美印混血和美中混血,可想而知讨论有多热烈,每次回答问题因为举手的人太多都会被教授编上号然后一一叫号。 开始我们都觉得不同观点的碰撞真的很有趣,但是有些评论有时也显得有些牵强,比如一个对性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几乎可以把所有的文本和女权联系到一起,还有人一直坚持寻找着“后殖民主义”的象征。 有一次我们讨论了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故事讲述了一对小镇夫妇如何把一位有着天使一样巨大翅膀的老人变成摇钱树,并冷漠无情地对待他,最后老人在春天恢复健康飞走了。 有同学觉得文章结尾巨翅老人象征着青春期的叛逆少年,终于逃离了父母的管控,而开始虚弱无力的老人只能靠夫妇提供的肉糜为生,就像小孩子要依靠父母一样。我和大多数同学听完回答的反应都是“太搞笑了吧怎么可能这么解读呢”,此时我们大概都回想着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主流解读。 直到教授提出“一个故事可以被赋予多重解读吗?”阐释,分析,研究文本的行为都归属于文学批评,不同的读者和文本互动时就像进行着一场热闹的对话,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加入对话,只要有理有据。 我越来越喜欢沉浸在这样一种“对话”中的感觉,尤其是我们看了马尔克斯编剧的默片“蓝色的龙虾”之后,大家又对结尾的龙虾乘着风筝飞走表达的意义展开了讨论,夏校结束后还有人把蓝色龙虾的照片发到我们的群聊里。

美丽痛苦救赎和爵士乐

学《宠儿》的前一天晚上发现教授让我们读两章但我还没读,读了几句有种没头没尾莫名其妙的感觉,结果最后对照着中文版也没读下去。 第二天不少人都表示不太理解第一章的内容,于是教授带我们精读了一下,在此之前还读了前言。这本书的作者Toni Morrison在前言里就提到,她想为读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没有有规律的叙述和铺垫,让他们体验到“带着困惑被抛入困境的感觉”就像故事里的奴隶在内战结束之后依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时感到的迷惘一样。 在精读的过程中我慢慢喜欢上了作者的叙事风格,有一点冷眼旁观但字里行间都是极具细节的描写,很美但是有些尖刻和痛苦。冬夜里温热的甜牛奶和捉迷藏,满是鞭痕的后背上伤口组成了一棵树的形状,干裂的嘴唇,疲倦的眼睛……奴隶制以一种和满篇重点的历史书完全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 之后教授给我们放了一首歌。在单一,压抑的伴奏里我们都觉得很沉重,历史的复杂在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从许多个叙事角度讲述,没有什么是非黑即白的。而文学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与历史连接,抚平一段历史的创伤,为一段扭曲的记忆发声呐喊。

Southern trees bear a strange fruit, Blood on the leaves and blood at the root, Black body swinging in the Southern breeze, Strange fruit hanging from the poplar trees. Pastoral scene of the gallant South, The bulging eyes and the twisted mouth, Scent of magnolia sweet and fresh, And the sudden smell of burning flesh! Here is a fruit for the crows to pluck, For the rain to gather, for the wind to suck, For the sun to rot, for a tree to drop, Here is a strange and bitter crop.

有那么几分钟我们都沉默地坐着,有太多新的感受像潮水般涌来,我觉得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重新理解这段理解历史(毫不夸张哈哈)。 之后我们又看了一段视频,是几个黑人音乐家在边弹边唱“我没有家,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爱,没有教育,没有香水和短裙,但是我有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灵魂,我的自由,这就是我活着的全部理由。”

烤棉花糖,海滨小镇和Taylor Swift

我之前申请SHI的文书里有一句“我很期待在加州的海风中和同学讨论文学作品”,不知道招生官看到有啥感想,因为离斯坦福最近的海也要开车一个小时左右。SHI会在周五的时候举办舞会或者才艺表演,周末组织我们出去玩儿一天。 有个周末我们去了附近的一个海滨小镇,和朋友们在沙滩散步,在可爱的彩色小房子前照相,吃难吃的炸鱿鱼圈配薯条,跑到咖啡馆二楼吹着海风喝热巧,这样不紧不慢的一天让我开始想象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们的生活。 最后一次周末出行回来晚了,那天我们论文摘要在五点截止,于是上一秒还在回程的车上睡得东倒西歪的人们在车停在Ng House门口之后精神抖擞地去提交论文。还有一个周五我们一起去校园里的大草坪上烤棉花糖,counselor像烤串大哥一样扇了半天才勉强有火,融化在巧克力里的棉花糖有点儿齁,夕阳下每个人都变成了晃动的剪影。 [caption id="attachment_18472"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好吃的棉花糖![/caption] 回去的路上夜幕降临,加州的夜晚有温柔的月色和校园里的点点灯火,不知道谁开始用蓝牙音响放Taylor的Sparks Fly, 之后我们这一群人就一边大声跟着唱一边往回走。那天是Common App 开放的第一天,但是我们就这样又唱又跳,在那一瞬间里不去想未来,忘记过去,只沉浸在欢快的节奏里。 我很难想象旁边蹦蹦跳跳的同学今天上午还在课上和我辩论旅行与文化的关系。夏校结束后我们会飞回世界的不同角落,但是会一直记得那个有月亮的晚上和Sparks Fly吧。 [caption id="attachment_18473"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24"] 我照的黄昏时的校园和朋友们[/caption]

优秀的绵羊?优秀的文科人?

被我拿到SHI读的一本书是《优秀的绵羊》,大部分内容讲述的都是在精英教育中迷失自我的优秀的年轻人如何随波逐流,忽略自己的价值。在夏校接近尾声的时候这本书也终于快被读完了,因此那几天我被作者附体,满脑子都是“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学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结业式那天负责人文的dean来说了一段比较官方的祝贺词,贺词结束后有同学问了他一个关于在斯坦福学人文的问题,之后大家就开始源源不断地问各种问题,结业式就这样被延长了一个小时,我们很幸运地听到了dean很多真诚的答案。 有同学问了一个在座所有热爱文科的人大概都听过的问题“人文学科是不是真的不如STEM发展的好”,dean的回答我现在还记得:
“学CS major 的人可能比学人文学科的人在毕业后的第一天更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而且起薪更高,毕竟学CS的大都去编程,而学英语文学的不一定要去教英语。但是一个公司相对高层的位置需要的不是算法式的黑白分明的答案,而是更加复杂和综合。 一个历史专业的学生在Twitter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因为他的大学教会了他如何从一大堆复杂的信息里提取有用的东西建立论点,如何清晰地思考。十年之后,学CS的人掌握的技术也许不再前沿,但是文科背景的人有更多的潜力可以被挖掘。当然,薪水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记得身旁的朋友当时用手机把这段话录了下来。 Dean的回答,和整个夏天沉浸在读书,讨论中的快乐,让我更加坚定自己在大学继续学习文学的选择。CS和数学们也是要学的,只是学它们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自己毕业能挤进投行或其他大公司增加筹码。 一翻手机相册就能看到七八月份一大片的蓝天绿树草地,芥末黄的SHI文化衫和很多笑脸。即使随后等待我们的是充满挑战的申请季,也会一直记得校园里的喷泉在阳光下水汽氤氲,记得半夜和朋友们坐在厨房吃冰淇淋,夕阳下走过图书馆门前嘲笑落在最后的同学正在经历“百年孤独”,记得在写给SHI的调查问卷里刚刚提了建议“为啥我们下课不能去Coupa Café”, counselor就说“都最后一天了就破例让你们去买奶茶吧。”以及最后一天在机场候机分别听到广播寻找“加西亚”和“马尔克斯。” [series id='513' title='课外活动项目' limi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