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利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以自由、包容的校风著称,2018-19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4,是世界最顶尖公立大学之一。
菠萝同学一直是work hard play hard,在社团和学术中都收获颇多。但是ED阶段却惨遭Defer,在经历了沉痛反思之后,菠萝对于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知,果断调整了文书方向,展示真实的自己使菠萝拿offer到手软。是什么样的认知成就了这么大的改变?我们来听菠萝讲讲她的申请故事。
在夏校的喷泉和阳光里尽情享受文学的日子,日日夜夜构思文书的日子,化好妆去面试的日子,紧张地点开大学portal里status update的日子,兴奋过沮丧过惊喜过崩溃过的日子,构成了我高三的申请季。
从初秋到来年春天,在我点开飘着彩带的伯克利offer之后, 一切并未结束。申请季带给我的成熟,成长,以及对未来更清楚的认知会一直伴随着我,而我也总会记得18岁这段有点儿迷茫焦虑但也有勇气和韧性的心路历程。现在我想把它分享给即将申请的你们。
背景
高中:一线城市重点高中国际部
GPA: 97/100
标化:SAT1550+ 托福115+
录取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范德堡大学,南加州大学等
我算是个work hard ,play hard的人,很喜欢人文类的学科,未来在大学也打算去读传媒和文学类的专业。在竞争压力很大的高中,如果又想学习又想做活动又想学标化还想有时间和朋友家人出去玩,我觉得合理规划时间是很有效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是只要远离手机,就远离了70%的拖延症。
我托福和SAT出分比较早,考得也比较顺利,在这里建议大家真的别太迷信技巧,好好总结错题,单词背熟了文章全部读懂比什么都管用。考SAT, SATII可以和朋友一起报个靠谱的考团,会减轻很多压力。
高中里最美好的经历之一 ——我的活动们
高中的活动不仅是最后活动列表上向招生官展示你多个方面的10个条目,更是丰富自己三年生活,认识很好的朋友,发掘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
课外活动
刚上高中,我们学校举办社团嘉年华,有无数的社团在各种吆喝,我和朋友走了一路,扫了很多个社团的二维码,最终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了一些。我比较重要的活动比如校刊主编、学生会部长、高中生志愿者联盟和乐团都是高一的时候抱着试试的想法和朋友一起报名的,并且在高中三年都坚持在做。
在高中开始,大家可以大胆探索各种看起来有趣的活动,在探索阶段,我建议大家不要功利地选择自己不喜欢但是看起来高大上的活动,因为后续写文书会用到很多活动的素材,如果一件事情没有真情实感,不感兴趣,只为了活动列表可以闪光一些才去做,写文书时你会发现,好像没啥可说的。
与一个活动的知名度相比,招生官在读你的活动文书时更多的是想看到你对一件事情的热情和执着,你在活动中的职责和你的收获,而这些是需要充分参与到活动里才能获得的。
探索其实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的,而兴趣的来源多种多样。
比如我从小喜欢写作,也想尝试媒体类的工作,所以去竞选了校刊主编和学生会的宣传部。校刊部的工作是从排版开始的,自己下载排版软件一点点摸索,之后策划校刊的主题、审阅稿子、联系印刷厂等,才知道一本杂志的背后有这么多人默默的努力。学生会的宣传部则像个大家庭,我们会一起导演宣传片,分工管理学校的公众号,做海报。
而志愿者联盟,则是一个已经加入的朋友问我能不能帮忙写一篇文艺一些的推送,我在仔细了解了这个帮助自闭症小朋友的组织后觉得很有趣,于是也加入了,和大家一起义卖,给自闭症小朋友的画写介绍。
我的另一个课外活动是和朋友举办了心理论坛,活动是从高二开始的,那时候我学了AP心理并喜欢上了这个学科,关注到身边同学的焦虑,和朋友一起举办了心理论坛,也是从招人、联系赞助、策划流程这些琐碎的事情一点点做起。
这些活动谈不上轻松,有时我排版催稿到深夜,有时考完SAT飞回来就去写论坛的策划案,但是因为我真心喜欢这些活动,也真的做出了成就感,所以那些深夜和大家敲着电脑连着微信语音通话的日子也不觉得很累,现在还有点儿怀念。
在高二的考试季,需要同时兼顾活动和标化,我会把每周甚至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写清楚,一个个完成,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集中精力。我当时下了一个叫forest的软件可以把手机暂时锁住,不然一条条微信消息和朋友圈是真的顶不住。
学术活动
我也建议各位同学尽早开始探索学术方面的活动。我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国外的一些写作比赛,给一些网络报纸杂志比如Teen Ink 投稿。
我另外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就是高二暑假参加的一个选拔性很高的文科夏校——它每年录取的国际生非常少,并且参加过这个夏校的绝大部分同学最终去向的大学也非常好。我觉得夏校真的是提前感受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如果像我一样已经基本确定专业,可以在夏校更深入地感受一下在大学学这个专业大概是什么样子。
如果没有确定专业,正好可以利用夏校来探索一下,而且选拔性高的夏校申请就有点类似大学申请的预演,推荐信和文书的准备可以让你提前几个月就思考一下“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样的问题。
纠结焦虑又幸福——选校
我性格开朗,喜欢热闹,喜欢认识新的朋友,尤其很喜欢很多人一起的感觉,所以我选的学校基本都是大U, 文理学院只申了两所,还都不要我,估计AO从我的活动和文书里看出了我钟情大U的特质哈哈哈。
因为高二的暑假比较忙,所以我没有非常完整地访过校,只是在高一的时候走马观花地逛过哈耶普斯。就我个人而言,访校对我确认选校名单的作用不大。我大部分了解学校的途径都来自官网、学长学姐、youtube和Fiske Guide。
我觉得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在youtube 上直接搜a day in the life at xxx University, 跟着在校生的vlog在学校“过”一天,还有很多类似 pros & cons of xxx University, 10 things I wish I knew before coming to xxx这样非常有用的视频。
除此之外,我在九十月份的时候还去参加了几场大学的招生说明会,可以听到招生官介绍这个学校最直观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资源,说明会后还能向招生官提问。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有大学的招生说明会,争取去听听,说不定就是某个有趣的招生官让你突然爱上了一所学校。
我是一个没有很强烈梦校情怀的人,在看官网和Fiske Guide时觉得,哇这个学校好棒资源好丰富,过一会儿哇这个学校也很好,之后会想象自己在每所学校生活的样子。这样的好处是我可能不会因为被女神校翠拒而心碎,但同样的,我也无法感受那种被女神校录取整个人都要飘起来的感觉。
我挺喜欢耶鲁,在去完夏校之后也很喜欢加州和斯坦福,但是counselor的经验是REA的学校录取率和RD阶段差不多,所以在ED申请时,我和counselor一起根据我的成绩选了一所5-10名里的学校、属于我踮脚努力够可以试一试、而且我对这个学校各方面感觉都不错的。
在申请加州学校的时候,我因为有些担心RD, 所以勾选的比较多,常见的6所全部都选了。
而对于EA的学校,我申请前就听学长学姐说很多学校EA几乎都不怎么录,于是只申了一所UVA——事实证明真的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在ED被defer、整个十二月都没有消息之后,当我在一月收到第一封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offer时直接激动哭了,以至于即使后来被伯克利录取也没有当初那种“把电脑往旁边一扔大喊一声‘录啦!’”的惊喜。
所以,选对EA学校可以好好过个年,而且如果EA学校出结果比较早的话,RD就可以少申请些保底学校。
在ED被defer后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犹豫过要不要ED2, 但因为ED2没有我特别喜欢的学校,有好几所学校我觉得不申会遗憾,而且也想等一等加州。我在RD阶段把top 10、 top 20、 top30-40学校都申请了几所。
我确保就算是保底的学校也有几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这样不仅写why essay时有话可说,最后如果去到这些学校也不会太遗憾。
在集齐offer后我最终选择了UC Berkeley,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UCB包容和自由的风格很符合我的性格,我也喜欢它文化相对多元的氛围。
2. 我想读的英语文学专业在伯克利排名非常强,有丰富的资源和我觉得很有趣的课。
3. 这里有很多资源,但是很多都需要自己去挖掘和争取,我在高中已经感受过自己努力争取给我带来的收获和成长,想在大学继续锻炼。
4. 我超级喜欢加州的天气,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看到蓝天白云心情就特别好的朋友。我还听学姐说伯克利附近有奶茶火锅和各种好吃的,离旧金山也不远,真的充分满足了我的逛吃天性。
5. 在我关注了伯克利学生会的公众号后认识了一群特别热心的学长学姐,了解了有关伯克利的更多衣食住行的内容,看了好多vlog觉得它就是我理想中的大学。
最后当我终于去到伯克利的reception, 遇到了很久没联系的中学同学,听到了很多学长学姐讲他们逐渐成长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喊Go Bears, 我更加确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最真实的就是最好的你——文书
主文书
我的电脑上有一个叫“申请季加油”的文件夹,打开之后是各种学校的文书,其中主文书占了大半。我的主文书在ED之后换了一篇,两版文书加起来一共改了三十多稿。写主文书的过程中真的有坑,下面就给大家提供我的绕坑指南。
首先提一个我自己很受用觉得非常有必要的小建议,大家可以平常就把自己一些参加活动的体会还有时时刻刻的想法写在备忘录里,毕竟你不可能在申请季的几次头脑风暴里回顾自己十几年的人生,所以记下平常有趣的点滴,头脑风暴时会非常高效。我在brain storm时整理了我从高一写到高三的备忘录,大概一百多条,里面记录了各种奇思妙想和感想,之后我和counselor直接从这里寻找主文书的素材, 节省了很多时间。
九月初我就拿着自己写过的东西去找学校升学指导老师聊了,因为被夸文笔不错,所以整个ED阶段有点儿飘,可能也是受了往届录取很好的学长学姐的影响,一心想写出文笔很优美内容很深刻的主文书。
在和counselor讨论过后,我最终将主文书主题定为我从吃不惯美国的中餐到发现比食物更重要的是与你分享食物的人,在这篇文书里我写到有月光的下着雪的冬夜,寄宿家庭苹果派的甜蜜温暖,写到夏校的黄昏我和朋友在温柔的晚风里烤棉花糖,总之文艺女孩的路数用上了不少,我当时自认为我从小小食物里引申出对文化融合的思考很深刻,在遣词造句上没少花时间改。
改到后面,我满脑子都是提交文书之后的面试、甚至是查结果的场景,越想越纠结我这篇主文书到底能不能优秀到让招生官录取我,到最后,我和counselor对这篇文书不是那么满意,只能说这是一篇过关的文书,但离我们的期待仍有些距离,可我已经没有更多的故事和细节可以让这篇文书更丰富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篇文书,我会觉得这些故事都是我经历的故事,但文书里的我真的是我吗?在ED申请的压力下,我一心想着最后的录取,想写一篇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文书,花了大量精力去追求文笔的优美和主题的深刻,却把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丢掉了。
在ED被defer后,我想改自己的主文书,但却苦于没有思路。身边的人建议我可以写一写我做得比较有成就的心理论坛,但是我一想就是那种做了什么,克服了什么困难的俗套故事,于是就懒得动笔写,直到我和妈妈整理衣服时找出了当时我们给心理论坛志愿者订的T恤,于是我们又聊起了我做心理论坛时的经历。
当回忆起最初办论坛的原因时,我的思绪被拉回了那充满同伴压力的几个月,那时我刚上高中,周围有太多优秀的同学,导致我有段时间一直在怀疑自己的能力。是班主任老师给我的鼓励让我打破自己的边界,走出舒适区,参加各种活动从而认识新朋友。
之后我在不断地自己打破边界,同时鼓励别人打破他们的边界,心理论坛就是其中之一,那些曾经给我压力的同学最后变成了和我一起并肩努力办活动的很好的朋友,这所我以为充满了竞争的高中变成了很温暖的家。
而这些经历也最终成为我RD主文书的主题。这就是我RD时的主文书,我当时坐在电脑前回忆着自己从高一的胆怯到现在的变化,很顺利地就写完了一稿,之后只是改了改文字上的问题,内容几乎没怎么改就通过了counselor的审核。现在看到我ED阶段看不上的“克服困难——改变自己——成功”的文书,会发现其实它们都是很成功的文书。因为它们清楚地向招生官展示了作者的变化,成长,与一个群体的互动,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成为今天的他们,这是月光晚风苹果派们做不到的。
Why essay
对于why essay, 老师和学长学姐不约而同地都用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确实很直观,也是我整个申请季几乎所有why essay的核心思想:男生追女生不是夸女生有多好看,也不是夸自己有多优秀,而是要想想我们为什么合适,我们在一起之后会怎样,这样才会有说服力。
面对成千上万的申请者,招生官为啥要选择你?因为你充分证明了你在这所学校可以thrive, 这所学校适合你。
所以我觉得,与其夸NYU的地理位置,不如写只有在NYU, 我上完一节莎士比亚课后就可以在纽约的剧院里看到这部完整的剧;与其说自己读了多少书学识有多渊博,不如说自己可以怎样利用哥大的核心课程探索文史哲;与其说自己有多向往优秀的耶鲁,不如从访校时买的毛绒玩具说说自己对校训的理解,这些是我的一些why essay片段,此外还有很多,但都汇成一句——除了会说我爱你,还会说我能带给你什么。
其他补充文书
比如南加大会问你最喜欢的零食和电影,斯坦福会让你给室友写一封信,面对这些个性化的问题,就写你自己最真实有趣的回答就好啦,补充文书只是大学想从更多的维度了解你的方法。
加州文书
四篇文书要发挥推荐信和why essay的作用,我的建议是一篇学术,一篇群体贡献,一篇个人特质,一篇可以选q8的自命题。我这四篇文书里一篇写了我对文学的探索,一篇讲了我做心理论坛的经历,一篇是关于我从小喜欢写作的故事,还有一篇是我当戏剧导演的有趣的故事和我对戏剧和写作的理解。
如果不擅长写出很新颖的文书,那么不如按部就班地写清楚你做了什么,克服了什么困难,取得了什么结果,如果可以写得更有新意点儿,并突出自己的成就和特质更好。不要担心不按套路出牌会不安全,我就是相对有些创意,有一篇文书是以好几段对话开头,在写戏剧导演的文书里,我甚至写上了我们一个投入的演员排练时忘我地直接走下舞台被花盆绊倒的细节,我申请的加州六所学校除了UCLA waitlist其他都录啦。
所以重要的还是真实做自己,突出成就和成长。顺便说一下,伯克利是加州里最看重文书的学校,所以大家要好好写哦。
就当是一次高级聊天吧——面试
面试主要分成第三方面试和校友面试。但不管什么样的面试,你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太刻意,be yourself。
也许你做了很多大型活动,也许你手握很多比赛的金奖,但这不妨碍你是一个喜欢和朋友一起寻找城市的好吃的,喜欢看电影的高中生。你可能会碰到公事公办的面试,比如我的initialview,面试官对我回答的内容没有任何兴趣,只是按部就班地问我为什么喜欢做这个做那个,不要让面试官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发挥。
你可能会碰到不按套路出牌的面试,比如我在ED面试前模拟了一大堆可能会问到的问题,结果面试官连why school都没问,我准备的简历也没看,而是和我谈起了中国的教育现状。此时,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就好了。
在RD阶段,有些学校会有提前多久交申请可以优先安排面试等,大家一定要提前去官网上查清楚。最后,面试前做好对自己和学校的了解,熟悉自己每个活动的职责和成就,然后轻装上阵,就当成是认识一个有趣的校友,一起聊会儿天就好,我在RD阶段杜克和哥大的面试官都是很有趣的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申请季鸡汤
很多时候决定你申请结果好坏的都是心态,在ED被defer之后更多让我焦虑难过的不是我不能去到这个大学本身,而是周围同学录取的盛况,以及我努力想让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完美的执念。
但我们毕竟还是要为自己而活,你选择的大学也不应该是为亲戚朋友选择的排名靠前但其实不适合你的学校,未来四年的风景,人,故事都是你自己去感受,所以听从自己的内心,最后选择你的大学一定是招生官相信你在那里可以充分发挥潜力,度过有意义的四年的地方。
在RD结果一波波出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晨六点都会自然醒,有几天我都背过了waitlist或拒信的开头,在很难熬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朋友和父母陪着你,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可以是聊天听音乐逛街吃东西甚至和平精英哈哈。
花絮1
迷信如我整个申请季没有吃一次烤鸭(全聚德),在秋天就嘱咐爸妈千万别买橘子(拒),尤其是绿色橘子(翠拒)
花絮2
在ivy day 前一天遇到高考部朋友,我说明天是常春藤放榜日,而她只想起我们高一时做的常春藤英语练习册,有些东西没有我们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最后祝马上要申请的你们一切顺利,希望来年可以在伯克利遇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