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以下简称UCB ),以自由、包容的校风著称,2020年US.News排名世界第22,是世界最顶尖公立大学之一,世界上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
小天才同学在ED阶段被defer后,遭遇过五次暴击的连环拒+wl。在一次次脑暴和妈妈的谈话后从零开始主文书。并且,在同学老师和同学都劝其要谨慎选题的情况下,小天才坚持了自己的加州文书,最终顺利获得UCB的offer。希望她的申请故事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标化成绩
所在高中:二线城市著名普高国际部
课程体系:AP课程
GPA: (Weighted): 4.09; (Unweighted): 94.44
TOEFL 成绩:109分
SAT 成绩:1510
SAT II 科目与成绩:数学:780
AP 科目与成绩:美国历史 4分;心理:4分
申报专业:Society and Environment
录取情况:
录:UCB, Brandeis, UCSB, UCSD, Tulane, UIUC, Fordham
拒:Tufts, NYU, Barnard, Colby, Wesleyan, CMC
大家好,我是Veronic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预备大一新生,专业是“社会与环境”。我是一个喜欢探索的人,平时的主要爱好有唱歌、拍vlog、看电影和旅行。很开心能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申请经验,希望能带给你些许帮助。
标化成绩
回顾标化之路,我最想穿越回两年前告诉自己的四个字就是:速战速决。因为我的托福、SAT备考都是被拖的很长,很不利于我后期进行文书写作以及申请的其他工作。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已经觉得标化成绩剩余的提升空间不大,就要趁早结束这场战斗,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做活动或打磨文书上,毕竟申请是一个全方位考察你的过程,总不能为了那一二十分去丢掉自己申请其他很重要的方面吧。我认为一个人是否能真正在学习这条路上走的远且稳,还是要靠这三个字:学习力。这一点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你以后在大学是能天天规律作息,还是每天凌晨一两点了还在学。
活动
我把我在活动这条路上的探索整体分为两个阶段:广泛了解和有针对性的坚持。
高一
高一我主要参与的活动类型局限于一些本地的公益/志愿者活动以及实习。我做过儿童福利院的志愿者也在我市举办的国际交响营交流教学中做过随堂翻译,参与了留学圈大号新媒体编辑的工作也在银行实习过一个月。
虽然整个高一一年我的重心仍是放在了提升英语能力和应对标化考试上,但这些对于活动的初期探索还是帮助我更好地打开了不同领域的大门,为我高二参与类型更加丰富的活动铺了路。
高二
到了高二,有了高一的经验和一些人脉,我开始利用网络资源自己组织或主动申请活动。
我组建了一支研究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小队参加CTB,并最终拿到了社会创新特殊奖。
高二寒假跑到肯尼亚做了有关北方白犀牛保护的相关课题研究,回国后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把我的见闻传播给了更多的中国青年。
加入了EWB无国界爱教,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线上支教工作......
还有很多我参与运营的公众号也都在高二这一年慢慢地成熟起来,微信公众号渐渐成为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内容,不论是作为活动宣传的媒介还是活动本身。
在高二暑假,除了参与暑校外,我还报名参加了一期由哥大教授带领的地球科学学习营。这个学习营是我的counselor帮我争取到的名额,它点燃了我对于“环境保护与治理”这一领域的热情,这也直接影响了我之后的专业选择。
高三
高三阶段,因为面临着申请季的压力,我的重心放在了选校和文书写作上,活动方面就没有再刻意安排地很满。
但我仍在9月底飞去了纽约参与了联合国一年一度的峰会以及在哥大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高级会议。一方面是因为我十分感兴趣联合国的工作及运作模式,未来想进入内部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这趟行程给了我宝贵的机会访校。
回国后一直到交完申请,我都没有再新增什么活动,只是继续在完成手头上的一些项目和比赛。在陆陆续续交申请的11月到1月,我又参加了国际太空城设计大赛并和团队拿到了中国区团体三等奖,之前撰写的有关非洲之行的回忆录也被收录进书,印刷准备出版。这些我都有向学校写邮件及时补充说明。
选校
我选校的时候最看重的三个因素就是:地理位置,学术声誉和校园环境。
地理位置是直接和一些实习机会及周边资源挂钩的,学术声誉能大概告诉我未来四年所能接触到的专业知识能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准,而校园环境则是关系着我在那里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体验。我申的大部分学校都紧挨大城市或在城市里,比如Barnard、Tufts和UCB。
我是ED申请的Barnard,在申请季前我就已经深深地被这所学校迷住了,主要是因为它提供给女性的丰富资源和机会以及地处纽约、毗邻哥大的地理位置,所以在ED校选择上没有浪费太多时间,但最终Barnard把我defer后拒了。
EA的学校全都是保底:UIUC, Fordham, Tulane,最后也都录了。RD因为有了这几所保底校兜底,我主要的目标集中在了排名20-35间的学校,如Tufts, Brandeis和UNC。
对于大学排名,我只是在申请季初期作为选校的一个筛选指标来看。比起比较某几所学校这几年的上升/下降趋势,我更喜欢去研究哪些学校是有潜力爬上更高名次的,因为很多学校一时的排名高低很有可能是因为它某年的财政状况好坏,长远来说,它对学生也没有任何影响。
我做school research时用到的最多的工具是YouTube和学校官网。上油管主要是看campus tour视频和在校学生的vlog,我一直坚信视频能在短时间内传递比文字和图片都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官网的作用就不用再赘述了,不论你处在申请季的哪个阶段,官网都是你进行school research时最可靠、即时性最高的信息来源。其次就是各大留学社群,也让我便捷地得到了很多申请资讯同时认识了很多朋友。
文书
我从9月初才开始构思我的主文书,这已经算是比较晚的一个时间点了。在刚开始构思的两周,我经历了无数次十分迷茫而痛苦的脑暴,而显然这样的脑暴的结果也不会是令我满意的。
主文书
我的主文书初稿讲的是我热爱唱歌却不敢上台表演,而后通过一系列故事而勇敢站上了舞台的故事。文章内容80%来源于生活,20%加入了戏剧化成分。但我几乎是在写完它的那天晚上就有想把它彻底推翻的冲动,于是那一晚我和我妈促膝长谈了3个小时,认真讨论了我对这篇文书的一些想法以及我在主文书素材选择上的迷茫。
虽然我现在已经记不太清那些谈话的具体内容,但我妈给我的鼓励确实支撑着我勇敢地推翻了这一版我自己不满意的文书,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从零开始。
第二稿构思的时间明显比一稿短一些,可能是因为一稿脑暴时我就已经把我前十八年的人生都用仔细回想过了一遍。我最终选定了我去非洲的一段经历以及回来后的一些故事作为主文书的主体内容:每年有成百上千吨人道主义物资运往非洲,但当我真正去到了非洲,在一家诊所前和一个小男孩互动时,我才发现他们的生活仍是多么地贫困,每天还在和温饱斗争。
这引起了我对于目前世界对非洲的主观看法以及援助模式的反思,意识到问题的我回国后建立了帮助人们了解真实非洲的媒体平台,并召集了朋友一起创立了针对肯尼亚首都贫民窟地区人们的一个预防艾滋病的公益项目,直至今天都仍一直在运作。
即使之后大小改过不下10稿,但这个大的主题再没有变过。在整个文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仿佛又回到了非洲,回到了肯尼亚,站在每个我曾经交谈、观察过的人前,经历了一遍和当时一样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写作经历我想是非常难得的,我也格外庆幸和珍惜。
why essay
除了主文书,申请季让我写着又爱又恨的还有why essay。
那些“多翻官网”“记得联系自己”“注重细节”的普通建议我也就不再多说了,唯一一个我觉得我在上一个申请季用着很顺的小窍门就是在why essay的结尾都尽量联系一下这所学校的motto(校训),往往一个学校的校训代表着这所学校的气质和建校使命,是很好表现你对一所学校了解程度和match程度的契机。
比如我当时写NYU文书时,就在最后一段的开头联系了他们的校训“Perstare et praestare”,译为“坚持与超越”。并简短联系了我前面所提到的我参与的一些活动和课程,说明了“我一直在坚持并超越自己”。这样的结尾既凸显了你对学校的了解,加强了整篇文书与学校的关联度,也让你自己不用绞尽脑汁去想怎样能再“夸夸自己”,我认为是非常好的一个方法。
加州文书
接下来再说说我认为写着最顺也是带我走进伯克利的加州文书。我的加州文书准备的不算早,是从十一月上旬才开始的。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书,写得最畅快的就是第一篇讲leadership的。
当时选题时,老师、同学都告诉我这篇特别容易cliche,尽量不要碰,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如果好好挖掘一份素材,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去讲好一个故事,这个题目完全是可以被写出彩的。
于是这一题基本上是我敲定了就没再改过的一道题。我写的不是一个typical leader的故事,尽管我有很多那样的经历,但我不想写的那么平庸、毫无波澜。
我选择了小学时在班级垒球队里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我一个“落后者”身上的团队责任感:一个并不是队长的人却团结了队员,在大赛之前消除了误会,最终带领团队一起拿到了冠军。整件事确实是我的亲身经历,在写这篇文书的时候,我仿佛又回到了四年级那个炎热的中午,好像又再次握住了垒球棒,和队友们在操场上一场又一场地加练。
写到最后,我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地想去表现某个题目中所要求展现的品质了,而是好像自己给自己进行的一场总结,一次回望。当我每一次回读都能感受到从心底里生出的骄傲和感动时,我就知道,这篇文书不会让我后悔失望。
最后就是提交方面的问题,不论是CA还是UC文书,在提交后都无法再对文书进行任何更改,所以建议同学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在提交前仔细检查自己的文书,要细致到每一个标点符号,尤其是中国人总用错的双引号和逗号,很容易就写成了汉语输入法里的对应符号。当然,如果已经提交了以后就不要再逐字逐句地去检查了,以免真的发现了某处反正也已无法更改的错误而忧心忡忡几个月。
推荐信
除了校内的几封常规推荐信外,我还拿到了两封校外推荐信,分别来自我在非洲做野保调研时的导师和我的夏校教授。
我的活动导师背景非常厉害,复旦本科、哥大研究生,同时也被BBC等多家国际媒体采访报道过,最重要的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也是我未来很感兴趣、想参与的。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拿到他的推荐信,对于表现我对我所申专业的热爱也是一种帮助,同时也能增添我推荐信整体的含金量。
我的夏校教授同样很厉害,毕业于Emerson College,是CMU的一名在职教授。我选择她来帮我写推荐信的原因是在三周的课程里,我认为她已经充分了解了我的学习能力,通过课堂上经常进行的一些讨论和课下的一些互动,她也已经对我有了一个挺全面的认识,还有就是她人真的很nice!这些都让她成为了“推荐人”的不二人选。
向我的调研导师要推荐信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因为都是中国人以及都有留学申请这一共同背景,我俩在微信上很快就完成了沟通,拿到了推荐信。至于美国的这位教授,我则是经过了仔细地撰写了邀请邮件(因为这时距离夏校结束已经有三个月了),试图让她记起我,并说明了我认为如果能拿到她的推荐信对我的申请将会有怎样的帮助。
她很快就回复了我并答应在忙完学校的教学任务后会尽快把我的推荐信提交。总结:我的两位校外推荐人都特别善解人意并支持我,我很幸运。
面试
我并没有参加任何校友面试或招生办面试,只参加了第三方面试。我选择的机构是InitialView, 预约的是10月中旬在北京的线下面试。
面试围绕我做的活动以及我目前认定的未来职业方向,整体走向没有偏离我之前的预期,这也让我说出了很多事先准备好的回答和陈述。
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哪怕遇到了你没有想到的问题也不要惊慌,支支吾吾。一定要脑海里快速想出一个应对方案,并且有条理地把问题拆解开来回答,一般面试官都还是很友善的,会鼓励你不要语速过快或太紧张。面试服装建议穿半正式的就可以,可以偏休闲,但不要穿短袖、短裤等太随意的服装。
中介
我的counselor就是我自己上网搜索、联系的。我和我的咨询师关系很好,像朋友一样,可以做到一起吃饭一起聊申请之外的一些事。
他们对我帮助最大的应该就是对我时间上的规划和一些申请形势的介绍吧,因为他们有很强大的学生案例数据库,这点帮了我很多。但其实我算是个半DIYer,申请中有很多事情我都是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
其他
我很庆幸拥有一对很开放、很支持我的父母。在选校、选专业和文书筹备的过程中他们都充分尊重我的意见。
我在ED阶段选择了一个对他们来说一无所知的巴纳德学院,跟他们一开始想象的有名气一些的大学差了比较多,我一开始还挺担心他们是否会同意的。但在我去向他们解释说明我选这所学校的原因后,他们表示充分尊重和理解我,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与支持,这让我特别感动。
说实话,我的申请基本上都是我自己在操心,父母很少过问,也很少去主动接触一些留学的事情,但他们给了我大方向上的支持,他们希望我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有更多的选择,选择我自己真正热爱的专业。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感恩。
整个申请季,因为我的心态比较好,我父母也没有因为我的申请结果而多么焦虑。我还记得3.23号被包括我梦校在内的5所学校连环拒+wl时确实很丧,但我选择了默默承受,尽量拖着不让父母知道,因为不想让他们跟着我一起失望、忧虑。
到后来实在瞒不住告诉了父母时,他们没有我想象地那么难过,也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反而还夸我心态好。总之,在三月底的那几天,我妈应该是比我精神压力大的,我还是该吃吃该睡睡,觉得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也祝大家还是不要有和我一样被连拒的经历啦,都顺顺利利翠鹿梦校!
华盛顿大学申请故事:早申折戟后,我转运收获11个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