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er银色时计同学,她拥有1540+114的高裱花,但由于对学校了解甚少,她始终无法在对学校的文书中“注入灵魂”,甚至一度企图“套路”招生官,宛如一个没有感情的申请机器,这也导致她的申请季步步为坑。 一次浏览Umich官网时,她被密歇根安娜堡分校的一个温暖的细节打动,创作出一篇情真意切的文书,最终成功与Umich结缘。 申请季结束后,她认真的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了许多血泪教训送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自我介绍

学弟学妹们,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好朋友Julia,你们可以叫我板栗,很高兴能够把我的申请经验分享给你们!虽然我自认为我的申请并不像我曾经期待中的那么成功,但是即使是失败,应该也能给大家一些警示和启发。 初中和小学,我都在中国某二线城市的体制内学校(中国传统院校)就读。在高一,也就是十年级那年,我考入了当地的国际高中。这所学校当时刚刚建校六年,时间不长,但确实是一个可靠的升学平台:名列中国国际学校前百强,且受collegeboard认可,拥有作为SAT、ACT、PSAT等考试考场的资格。 学校内部分国际学生部与中国学生部,两者的美本录取情况有所差异:国际学生早有考入芝加哥、牛津等英美名校的,而中国学生还是在申请三十到五十名的高校时比较有竞争力,2018届最好的情况是被录入伯克利。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自一开始,我就有了小小的劣势:我比别人少读一年美国高中,并且同北、上、广、深等有悠久留学历史的学校相比,我的高中也并非一个强势的平台。因此,我明白,我申请前三十名校的路道阻且长; 在申请过程中,悲悲喜喜,起起落落,也确实如此。所幸,最后我还是进到了密歇根安娜堡,没有打我对升学顾问说的那句“我非前三十不上”的脸。现在,我就来讲讲我的升学故事。

二、GAP/SAT/SAT2/托福需要多少分?

和大部分国内美本留学生一样,我提交的是标准“裱花五件套”:GPA、SAT、SAT2、AP、TOFEL。 一般来说,GPA是美国大学最看重的一项裱花。我们学校只有两种课,普通课(regular)与AP课,而GPA的计算方式如下:所有课的满分都是4.0,AP课不加分,仍按4.0算,即所谓的“unweighted GPA”。 我申请时,提交上去的GPA是“3.933”。鉴于我最后拿到了学校的“最优秀毕业生(valedictorian)”奖(参考GPA、课程难度,颁给当届分数最高的一位学生),我的GPA应该是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可惜,由于学校不给出排名或百分比,我确实不敢说我自己就是前1%或5%。 我的SAT是1540,SAT2数学800、化学760,托福114。备考过程无甚特别,只有一点想说:假如你到了12年级还没有考上1550,宁愿8月飞北美,也别去考10月份那次。10月的SAT是一场豪赌,一旦没有出成绩、甚至退步,那么你是白白地损失了选校和准备文书的时间;并且,假如你申请的学校要求你提交所有SAT成绩,你有可能自己拉低了自己的竞争力。 我是赌输了的那批。不过我的这些裱花成绩,问题还不算太大,我最想讲的还是AP。 我们学校不以成绩分班,想学AP需要自己报名。中国学生从十年级开始可以报名校内AP课,十年级只允许报名1门,十一、十二年级都可以报名3门。学校只对校内课应用课数限制,不管学生校外想报多少门。 我一共学了7门AP,校内6门,校外1门。提交申请时,我只有3门AP课的成绩:
AP人文地理(校内成绩A,分数5) AP统计学(校内成绩A,分数5) AP英语语言与写作(校内成绩B,分数3)
我还有4门在学AP,申请后才考试:
AP微积分BC(校内成绩A,分数5) AP世界历史(校内成绩A,分数4) AP英语文学与写作(校内成绩A,分数3) AP物理电磁学(校外学习,分数5)
针对AP,我只想强调两点: 申请时,能提交的成绩越多越好 由于刚刚入校、消息不通,我根本不知道10年级能报AP,错过了多上一门课的机会;等到了十一年级,我又以为既然学校会向大学解释政策,那么我AP分数少就很合理,甚至还产生了一种“优越”的错觉:“我是在校内学的AP课,虽然量少,但是比那些在校外为了申请考的AP成绩更有含金量。” 为什么说是错觉呢?因为在EA安娜堡翠录学生的群里,那些RD拿到了更高位学校offer的学生,都有远远多过我的AP数量。最后喜提康奈尔offer的一位,就有9门AP。 换句话说,比起你到底是在哪学、怎么学出来的,大学更关心的是你的AP分数,这个分数才能代表你的学术能力!我一共就3门AP成绩,其中还有一门才3分,在一群9门5分跟前,那不是相形见绌么? 针对AP会影响校内GPA的学生,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关于第二点,我十年级的GPA是4.0,有点飘了,想十一年级“挑战一下自我”,报了令本校学生“闻风丧胆”的AP英语课,然后在学期末的时候重新学会了做人(这年,我其他课都是A,只有这门AP课一直在B),GPA被拖低不说,还少了一个AP高分,申请的竞争力很大概率会有所降低。 我本以为大学会考虑一下这节课对我一个中国学生的难度,现在看来……大学可能是真的只认分啊!

三、课外活动

我做过一项数据分析类的科研;参加过斯坦福的离散数学夏校;坚持写作并一直参加写作相关课程;会弹钢琴;在学校开设过一门课后法语课;在某节水组织做过志愿者;参加过学校的speech contest并获得第二名;作为游泳和越野跑校队的队员,代表学校出赛;参加过各种校内的志愿者活动。 听起来,好像个个都很高大上;实际上,含金量并没有它们看上去那么高。问题就在于,它们没有成果啊!
科研,虽然出了数据,但是我没能发表论文; 夏校,学的是没有学分的课; 写作,两门AP英语写作都是3分,SAT写作分数756,就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3篇短文(还是为了申请赶在EA日期前发表的),看这成果,我说我写作能力超强,别说招生官,我自己都不信; 钢琴,我坚持了十年,没参加过任何表演,也没得过任何奖; 法语课,我上完了就完了,没有下文,本身法语水平也没达到很高的层次; 志愿者活动,首先,这不是申请美本的标配吗?其次,我也没参加出什么名堂; 演讲,虽说得了第二名,但是我兴趣不在这方面,因此没有在这项上深入发展,取得更多的成就,使得仅有的一个奖项显得单薄; 体育,参加了比赛也没拿奖。
还有一点要命的是:光看我的活动,你知道我大学要专攻什么方向么?招生官很有可能就会认为,我缺乏对我专业领域的热爱与坚持钻研的毅力。并且,因为我也没有成果,招生官有可能还会觉得,我这个人“广泛涉猎,无一精通”。 虽然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但是rua弄我的申请命运的,毕竟还是招生官…… 我反思自己的经历,在这给学弟学妹两个准备活动的建议: 1、如果可能的话,尽快定下自己未来的发展领域,围绕这个领域开展活动,使活动更有指向性; 2、无论做什么,最好都要有个或大或小的成果,增加活动的含金量,同时也更便于招生官认识你的能力。

四、申请阶段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申请反思,有一条评论说:“这位申请生的标化和活动都没问题,最大的问题应该出在申请。” 别人的评价,应该比我自己的来得客观,那我就重点讲讲问题最大的阶段——申请吧! 导致我申请季车祸的最大原因,我认为是选校。 不少同学都有“梦校情怀”,有人拜倒在伯克利的诺贝尔光环下,有人迷恋上芝加哥的精灵古怪……但是我对大学少有感情上的共鸣。换句话说,与其说我爱的是学校本身,不如说是一个排行榜上的数字。 我根本没有选校、理解学校的耐心,直接把选校这步丢给了中介和家长去做,然后等到写文书时再“一个半小时极限搜索”,扒些官网上的数据和课程介绍,融合我自己的专业方向,加上些热情洋溢的语句,凑合成一篇文书。我甚至还觉得:“如此一来,就可套路到招生官了。” 拿着一盘加满“人工香精”的“大杂烩”,还自信满满地觉得可以套路到“米其林餐厅”的“五星大厨”,我那时候是有多“井”(横竖都是二)啊…… 选校,就好像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自此之后,ED、RD、面试全线坍塌。 ED阶段,我盲目自信,加上不了解其他学校、只看排名,REA了此阶段全中国只录4个人的斯坦福,又按家长的嘱咐EA了密歇根大学和UVA,最后只收到了密歇根的offer。没上斯坦福还是小事,最惨的是恰逢美国高校ED慷慨、RD铁公鸡的一年,为此后RD被几近全拒的结果埋下伏笔。 ED2,我选择了芝加哥,也是被拒。RD阶段,我向排名前二十的数所大学递出申请,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都给了我面试机会(宾大甚至是在二月底给我的机会,一度让我以为很有被录取的希望),结果它们以及大多数学校都把我拒了,我只收到了来自BU与宾州州立的offer。 “我以为密歇根的offer是我申请季的开始,没想到原来是结束。”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要追究到选校这一步。 首先,由于我只看排名,并没有好好了解学校,当我在RD阶段意识到,比起斯坦福,我可能还是更偏爱哥大、宾大这类提供丰富艺术生活(尤其是写作)的学校时,我已经错过了最有可能进入它们的ED的机会;在RD阶段中,我申请的学校排名都偏高,竞争也相对更为激烈,此时我裱花、活动、文书的问题一起爆发,导致我败下阵来。 其次,也是因为我对学校本身的特点缺乏认识,当我在撰写文书时,难免缺乏一份“真心”。看了成千上万个文书的招生官,难道真的看不出这点吗?对比那些对学校特点如数家珍,大谈特谈自己夏校时拼搏的日夜,或者把学校认作自己”非娶不可”的女神的文书,我那只会写“我特别喜欢你们学校,因为你们数学项目挺好的,我以后也想走这个方向,所以我想去你们学校”的文章,立刻黯然失色。 当我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后,我好像有些明白,我能被密歇根录取是多么地机缘巧合,同时,可能也是命中注定——且待我细细道来。

五、我和密歇根安娜堡分校

EA申请时,密歇根于我,是一个完全陌生、排名还行的学校。若不是家长要我申请,我可能根本不会去了解它。 “一个半小时极限搜索”,当我兴致缺缺地打开官网时,却忽然眼前一亮,只因网页顶端,深蓝底色上的那行被金黄突出的字:“Report Sexual Misconduct(上报性行为不检)”。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申请的十几所学校里,只有密大把这个通道大大方方地摆在了官网首页上,仿佛通过这三个短语,默默地向所有学生传达一种支持与保护的态度。我在想,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关心学生到怎样的地步才会这样做? 接下来,还是点开“About”,争取快速了解学校。由于我特别关心大学的“安全性”和“种族歧视问题”(人怂嘛),当我看到密大为建造一个“人人都可以平等交流、拥有一席之地”的学习环境所制定的”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多样,平等,包容)”政策后,我确实感到一股温暖在肺腑间弥漫开来,就像在当时深秋近冬的寒冷天气,喝下第一口热巧克力一般。 就因为这点真心的感动,我为密大写的“Why School”文书也与为其他学校写的不同。虽然前两段还是疯狂的套话,“你们学校数学还不错哈哈我以后要学数学”,但是最后一段,我写到密大对学生的爱护给我的触动,甚至引用了一些官网上介绍学校多样性政策的手册中的原文(几百页的手册,我看了前三十页,从里面精选一些句子),力图向它传达我对它的用心。 我说,“我想去密歇根,因为它让我觉得温暖和安全,像家一般。” 密歇根大学或许就是被我文书的最后一段打动了,我真心地这么相信。首先,这篇文书是被中介修改程度最低的一篇,甚至可以说,除了一些字词上的调整,完全没有被修改过。 当时老师出于简洁的考虑,移除了引用手册的句子,但是我又加了回去,使得最后提交的文章和初稿几乎一样。其次,在年年被中国学生甩、出了EA政策也留不住想走的人后,已经“黑化”的密大变成了defer狂魔,可是它却选择了普普通通的我作为offer的接受者,也许正是因为它觉得,“我录了这个学生,她是很可能会来的。” 申请季结束后,我渐渐开始明白,或许密大才是最适合我的学校。 我申请排名靠前的美国高校时,内心一直害怕无法应付它们的学术难度,又担心“common”的我被天才包围,变成班级的吊车尾;可是密大说,不必担心,它要给“common people”提供“uncommon”的教育,然后把它的所有专业几乎都名列前20的事实摆在我眼前。 密大也确实带我不薄,录取我之后,又给了我honor program的offer,甚至发给我“merit-based scholarship”(不需要学生申请,大学基于对学生整体优秀程度颁发的奖学金)。 密大的学生也同我志同道合,还未开学,就交到了几个好朋友,有同届生,也有学长、学姐;各自过去的经历,未来的规划,兴趣爱好……无论什么话题,总是很能谈得来。学生们也互相关心,我平时有什么问题,在群里问、或小窗私发,总能得到及时的解答。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某天大家在群聊时,纷纷刷起了“GO BLUE”表情包,满屏蓝底上闪耀的金“M”照亮了我的眼睛。 从一开始不满申请季的结果,到平静地接受,再到对未来充满期盼,我是被密大日渐流露的魅力打动了呀。

六、总结

敲下这些话,是分享给学弟学妹的一份经验,也是为我的12年级,那些悲过、喜过、自负过、自卑过、奋斗过、迷茫过的日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申请季的结果,绝对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在很多年后,你回首来看,你会发现,在人生的长途旅行中,一封offer实在是一个太渺小的站牌。在这个小小的转折点,成也好,败也罢,不过是要你带着一段难忘的经历、反思、对自我新的认识,继续奋勇前行。 最后,祝愿学弟学妹能在申请季中,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愿更后来者,看过我是怎么翻车之后,能受到些许启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愿你们都有一个如秋日晴空一般,阳光普照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