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申请季充满玄学,标化、活动、文书各个都有可能影响到你的申请结果。 来自创作计划的2023er银色时计同学,拥有1540+114的高裱花,但却在申请季中踩了许多雷,RD阶段更是与自己期待的结果大相径庭。申请季结束后,她认真的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了许多血泪教训送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即将步入申请季的2024er们!

引子

在圣诞节前,我收到了来自密歇根安娜堡的EA offer。全家为我收到第一个offer而欢天喜地,我本人却一脸淡然地拿出手机,给朋友发送信息:“安娜堡发我offer了。它排名只有27,但是毕竟只是我保底校,不要要求太高。” 当时的我,刚刚向排名前20的几所大学递出申请,还未拿到offer,已是意气扬扬,言语中不由得流露出一份自满。谁知,原来我的申请季,在EA放榜的那刻,就已经结束了。 整个申请季,我申请了17所前50的美国大学,最终取得三个offer,而密歇根安娜堡,就是排名最高的一份;另外两份,来自宾州州立与波士顿大学。 千帆过尽回头看,我已不再为这个结果感到惊愕。我发觉,其实我在高中三年,犯下了种种微妙的错误,当时没有发觉,它们却早已为最终的结果埋好了伏笔。怀着一种惭愧,我写下了这篇反思。

一、裱花挖坑

首先,我分享一下个人的裱花成绩。
GPA:3.922(国际学校,4.0满分,AP课不加分) 托福:114(三次考试) SAT:1540(三次考试,最高成绩来自2018年3月10日),作文最高分756(划重点,待会要考) SAT2:数学800,化学780 AP:人文地理5分,统计5分,英语语言与写作3分。12年级又考了4门,即微积分BC、世界历史、物理C电磁学、英文文学与写作,申请时还未出成绩
奖项:大概有10张各科评出的优秀学生奖,以及10年级、11年级两年的一等奖学金。 是的,申请递出的那刻,我只有3门AP成绩,因为我们学校的政策是,中国学生在10年级只能报1门,而11年级只能报3门AP课(特指校内,校外自己学多少门学校不管)。我10年级初来乍到,根本不知道可以报AP课,11年级才开始上AP课。 当时我和家长满以为,既然学校会向大学说明教学方针,那么我们AP分数少就是合理的,甚至还颇有“优越感”地觉得,虽然我们AP门数少,但是都是实打实学出来的,当然是比为了申请才报考的AP“更有质量”(大家先把手中板砖放下,我现在是讲我以前的想法,实话实说,只是为了让可能犯和我同样错误的朋友避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密歇根EA录取生的群里,不乏有RD阶段拿到更高位学校offer的,而他们的AP数都远远多过我;其中一位最终喜提一所常春藤大学的朋友,就有9门AP。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比起这个5分到底是怎么学出来的,大学可能更关注分数本身所代表的,学生的学术能力。我这一共三门的AP,还只有两门5分,同人家的两位数5分相比,当然相形见绌。 讲完了可能最让看官大跌眼镜的AP,我再讲讲我的托福、SAT、还有奖项。托福110+,SAT1500+,一等奖学金,分高不高?高!很高吗?呵呵!115+,1550+的学霸,还有各竞赛金牌得主,都发出了“呵呵”的声音! 当时我是志得意满,现在看看,它们反映出来的我,应该是:一个好学生,但是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好学生!前20位的学校所要的,除了那些有“神仙活动”或家庭背景的学生,更多的还是有能正面硬刚的裱花成绩的学霸。 我的分数貌似很高,但其实和它们所期望的,恐怕还不在一个档次。若再考虑到我的学校刚建校五年,人少,且学生质量普遍偏低,那我的奖项就更不值钱了。 若我是顶尖大学的招生官,我都要问我自己一句:要AP5分没有5分,要裱花高分没有高分,要竞赛没有竞赛,谁给你的勇气在我跟前秀学术能力?梁静茹吗? 在我们的学校,很少有学生能拿到托福110+,SAT1500+,GPA3.9+的成绩,我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本校,不禁为自己的一点小突出而沾沾自喜,却忘了我的竞争对手都是北上广深的各路神仙,忘了因8月SAT出现的旧题重用事件而出现的SAT高分选手。 对自己实力的盲目自信,导致我整体向排名偏高的学校递出申请,增大了申请难度,更是ED了ED阶段只录取个位数的斯坦福,错过了一些或许我ED它就能上的好大学,冥冥中注定了我被“全聚德”的命运。

二、活动盖盖儿

话虽如此,申请路上,裱花成绩也不是一切。假如你的活动“够好”,即使裱花可能不尽如人意,也有很大被录取的几率。 有位被某前10名外的常春藤录取的学生,SAT只有1400+,但是,作为有建筑师家庭背景的学生,人家提交了一份专业的设计作品集,申请的又恰好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专业,于是被录取。而我的活动,是如何给我的申请之路雪上加霜的呢? 我做过一项数据分析类的科研;参加过斯坦福的夏校;坚持写作并一直参加写作相关课程;会弹钢琴;在学校开设过一门课后法语课;在某节水组织做过志愿者;参加过学校的speech contest并获得第二名;作为游泳和越野跑校队的队员,代表学校出赛;参加过各种校内的志愿者活动。 那么,这些活动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我认为最首要的问题是,我的大多数活动,都没有成果。科研完成之后,因为我怠于修改论文,它最终没有被发表;虽然一直坚持写作,但是我也只有3篇被发表在地方报纸上的文章,大学又不知道报纸的质量,看看我可怜的写作分数和AP英语写作分数,自然会觉得我的写作能力“有待商榷”;钢琴方面只有一张九级证书;游泳和越野跑比赛都没有获得个人奖项。 没有拿得出手的成果,我要怎么让招生官相信我在多方面有突出的能力,而不是“广泛涉猎无一精通?” 除此之外,我的许多活动都不是长期坚持的活动,无法证明我对某一领域的热爱,反而可能造成我只是“为申请而做活动”的误会。 法语课、科研、演讲、越野跑、节水志愿者,我全部都只做了1~2年,而大学评定一项活动为“长期坚持”的标准,恐怕是要三年以上,最好贯穿高中生涯。由于我10年级才到国际高中,此前对学校不甚了解,没做什么活动,导致许多活动集中在11年级出现,就好像我为了12年级的申请赶着做了一堆,这就更尴尬了。 大学想要通过我长期坚持的活动,检验我的毅力,了解我的兴趣爱好,对我多方面的能力有更明确的认知,但是我却交了一堆状似“临时突击”、“毫无诚意”的活动。换我是招生官,我也要对自己满头黑线。(然后就GG辽。)

三、文书填土

我分析到这里,你们是不是觉得我已经凉透了?不!我还有文书——可以让我凉得更透。:) 由于我的懒惰,我只看学校排名,对于学校本身,基本没有认识;写作文书时,全靠临场花个一个半个小时在大学官网上翻翻专业与社区的相关信息,凑成一篇文书,还沾沾自喜地觉得,“如此,便可套路到招生官了”。面试时,面试官问起我为什么要申请大学,我也是只是把文书背了一遍。 这种做法,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我对学校本身认知过少,选择的学校或许排名很高,却与我的性格不匹配。我ED斯坦福,是因为我参加过它的夏校,觉得自己十分喜欢加州常年晴朗的天气,并且它排名很高。但斯坦福本身的文化,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其实我并没有很了解。 RD阶段,我发觉其实我可能更喜欢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样提供丰富的艺术生活(尤其是写作)的学校。其实,我后来收到了哥大和宾大的面试通知,可惜,由于RD阶段激烈的竞争,以及大学今年放RDoffer的吝啬态度,我最终遭到reject;假如我早点明白自己的真心,ED它们,我是不是就更有可能进入了呢? 尤其是今年,学校在ED阶段的表现,显然比RD慷慨得多;比如,芝加哥ED阶段录了不少中国学生(数据我不记得了),ED2和RD阶段却吝啬得像铁公鸡。假如这成为长期趋势,ED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能否尽早了解自己的真心,也会成为左右申请季成败的因素。 第二,难道招生官真的分不出谁是假意,谁是真心吗?看看别的申请文书,有人把学校称为“我追逐三年的梦”;有人道出手指抚过学校实验台时内心的悸动;有人对学校特点如数家珍,又展示自己是如何同学校脾气相投……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再看看我自己只会讲“我觉得你们大学的数学项目很好,和我以后的专业方向一样……我喜欢写作,你们学校正好有个写作club,所以我可喜欢你们学校了”的文书,我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反观我写给密歇根安娜堡大学的文书,由于我非常关心大学的安全和种族歧视问题,当我了解到密歇根安娜堡对学生的种种爱护后,我激情表白300字,甚至啃了官网上介绍学校diversity政策的几百页的手册,从中引用原文来表示我对大学的用心(其实只看了前30页左右2333)。 说来也巧,我申请前30大学的文书里,唯有密大文书是完全没有经过中介的修改,最后反而却是它录取了我。我想,真心对待大学,尚不一定迎娶女神回家;而我没有真心对待大学,大学当然不会真心待我。所谓种因结果,就是如此。

四、总结

最后,我想以我的反思和建议作为总结。 首先,不应对自己盲目自信,导致错误评估自己在招生官眼中的学术能力等级,盲目报高位学校,结果只是拿“申请费”做了慈善。 其次,活动在精不在多,更不在于听上去很“高大上”,重点是要有含金量,即有拿得出手的成果(包括奖项)以及足以证明你的用心、毅力、与热情的时长。 第三,一定要尽早了解学校,以免错过一段良缘;文书写作,更要付出真心。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各位朋友,学弟学妹,可以从我的经历中有所收获,对于我曾犯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明天迎娶女神回家,斩获翠鹿!至于我本人,我不后悔我走过的这一路,因为这是成长所必经的挫折呀。